对评级机构如何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5-05-30 10:48杜立辉
继续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分析师

杜立辉

摘 要:从评级机构人才自身成长内在路径和发展动力出发,总结了分析师队伍建设的三阶段建议,相应提出如何提升分析师素质的七点要求。

关键词:评级机构;分析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评级机构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分析师是评级机构发挥力量的生力军,分析师队伍建设水平对评级机构构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但一方面,由于评级行业起步较晚,在中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学校并不多,评级机构绝大多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另一方面,由评级行业本身从业要求出发,也需要招聘很多非信用管理专业,如财政相关专业、金融相关专业甚至是工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此,两方面的客观原因导致评级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入职后的培养与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一、分析师队伍建设的经验

(一)实行师徒指导制,持续进行交流培训

由于每一位新分析师的专业背景、成长经历、知识阅历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差异很大,评级机构要注意在其培养方面要循序渐进,做到一对一师徒制配对指导,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努力在平和、平等、平静的和谐氛围中开展工作。评级机构必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个层面的交流培训会议,组织分析师学习评级知识,提高分析师的思想认识水准;通过研究各行业运行发展趋势、分析评审经典案例、总结评级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系统化、符合信用评级发展规律的评审思维和决策方式;通过加强使命意识、奉献精神、感恩观念的宣扬,持续进行道德责任感、职业使命感教育,提升分析师的内在状态。

(二)自身主动规划,始终以承接项目为中心

分析师只有不断与受评企业保持工作接触,才能获取自身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承接项目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不能盲目和盲从,一定要在服从所在机构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从自身基础和发展兴趣出发,有条不紊地做好职业规划。在持续不断的项目承接过程中,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能力能够得以提升,并相应地带动科研学术水平建设。

(三)项目即科研,充分做好学术研究

在评级机构,有的分析师以忙于承接评级项目为借口或原因,忽视学术科研。但“项目即科研”是至理名言,试问,每个评级机构每天都在承接如此众多的评级项目,有这么多丰富的研究样本和生动的实际案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触动分析师的钻研精神和激发科研神经,那么,还有什么能触动、能激发呢?!

(四)增强抗压能力,持续提升自身素质

评级机构对分析师的工作要求是很高的,如对工商企业来讲,评级过程中要求分析师既要深入了解受评企业的生产工艺,也要对应进行财务分析,并且要善于、勇于在经营与财务逻辑性分析中发现受评企业风险特殊性的“蛛丝马迹”。因此,在各种压力和挑战面前,要求分析师必须增强抗压能力,主动学习,注重自身知识结构是否完备,是否具备从事评级工作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对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竞争战略、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逐一学习,有则改进,无则补之。在这方面,评级机构统一完整的培训机制很重要,但分析师个人主动加压的精神和意志更重要,居于主导地位。评级机构的分析师应努力在三个方面持续提升:行业研究能力、信用风险警示能力、信用产品创造能力。

二、分析师队伍建设的三阶段建议

第一个阶段,勤于积累,珍惜实践机会,充分结合自身承接项目,项目即科研,形成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这个阶段是发展的基础,一定要努力做到在每一个项目承接过程中,充分挖掘信用风险形成特殊性,将其作为提升自身水平的力量源泉。

第二个阶段,善于总结,从企业分析提升到行业研究,在某一行业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达到从点到线的突破。这个阶段是成长的关键,要努力做到对行业内期刊、报纸、网站随时关注,能够与行业内专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顺畅沟通渠道,对行业最新动态如数家珍,对行业内所有企业尤其是发债企业信用状况变动了如指掌。

第三个阶段,勇于创新,点、线、面互相带动,从个体企业分析和行业发展研究上升到普适理论推演,在信用评级理论形成一定的理论贡献,对现有评级理论、方法形成有益补充,实现质的飞跃。达到这个阶段,是分析师从事资信评级行业的终极目标。信用评级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蓬勃发展,但相比之下,理论体系研究相对滞后,为广大有志之士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经济实践包括信用评级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但是这些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无法科学解释全球信用危机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束方式。因此,中国的信用经济实践是创新信用知识体系的新源泉,用信用知识引领中国的信用经济实践具有紧迫的现实需要。中国是在经历了西方信用危机之后迈入信用关系高速社会化阶段的,完全有条件避免错误,创造出信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这一实践过程使中国具有了创造信用知识体系的独特物质条件和发展机遇。作为评级行业从业人员,应对这些条件和机遇倍加珍惜。

上述三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反而可能互相包含。但不管在哪个阶段,建议分析师都一定要以自发、自觉、自省的学术研究心态不断超越自我,首先要有能力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持续发展的行业“钻进去”,然后经过长期潜心积累,再有实力从这个行业“跳出来”,最终能够以更宏观的角度和更高远的视野分析更多行业的信用状况变化。

三、提升分析师队伍建设的七点要求

一是强化“项目即科研”的意识,先易后难,找准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突破口。在中国,大多数行业都人才众多,竞争激烈,要想取得社会认可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科研的起点上,一定要有技巧,选择“敌人”最薄弱的地方“进攻”。

二是牢记“要想成为评级专家,首先要做行业专家”的人才客观成长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或拔苗助长。“板凳要坐十年冷”,在一个行业内没有10年以上的积累,是很难成为行业专家的。而要想真正成为评级专家,更是难上加难。

三是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恒心,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无言的苦楚。任何高水平评级报告和学术成果的形成,都要经历反复思考甚至夜不成寐的艰苦过程,需要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明确并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四是加强内外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行业研究水平。在与行业内公认的专家交流的过程中,自己能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讯息仅仅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和符合学术水平提升路径的科学思维方式。

五是要有不断提高“悟性”的意识,勇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持续攀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好徒弟往往不是教出来的,在人的成才道路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悟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六是要有“不倦、不停、不歇”的韧性,及时寻找新的兴趣点,拓宽信用风险研究视野。在一个行业进行一个时期的持续研究之后,不妨适度转换进入另一个行业,深入进去,一定能够得到新的启发,最终达到互相借鉴和促进。

七是要形成“领导表率、干部带头、群众响应”的良好氛围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评级机构的每一位分析师、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要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身先士卒,严格垂范,在最大程度上创造出优质信用产品。同时,也要求各评级机构推出符合自身发现现状、尊重人才发展规律、能够稳妥实施的薪酬提升方案和职称评定体系,为分析师队伍建设提供必备环境。

四、结语

目前各评级机构分析师队伍建设现状尚不能满足评级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是从人才自身成长的内在路径和发展动力出发,探求评级机构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要求。同时,一些评级机构已经着手通过新途径培养人才。比如,2007年12月大公与天津财经大学联合创办了大公信用管理学院,已经培养了众多社会紧缺的信用评级人才。再如,2014年11月,大公联合50多所高校及相关经济实体联合发起的信用教育联盟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旨在深入促进评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相信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和带动下,评级机构的分析师队伍建设一定能够持续向前发展,为评级机构公信力的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关建中.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推动世界经济复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关建中.大公信用评级原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关建中.肩负起伟大的时代使命[EB/OL].http://www.dagongcredit. com/content/details20_10944.html.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分析师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分析师一致预期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