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静
内容摘要:当今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提倡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有必要探讨课堂活动教学,研究出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扩散、趣味学习等为主的教育理念。它强调课堂上,在老师科学指导下,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与思考来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及知识点记忆的牢固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活动化教学理论探讨和课堂教学实践这两大方面入手,对活动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健词:中学语文 活动教学
一.活动化教学理论探讨
1.活动化理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活动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诸多光辉灿烂的文明,都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对教育的发展来讲,活动化的教学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记住需要学习的内容与要点,便于汲取知识,提高记忆牢固性。
语文学科涉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描述,所以更具有活动化教学的空间。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需要肢体与大脑结合,通过合适的活动化教学,可以更加适应不同的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要“知”,更加要“行”,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活动化,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必要。
2.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也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中学的语文课堂进行活动化教学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有了更多的自由,学生对活动方式、集体合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形成扩散思考方式与赏析解读的能力,也能提高语言组织力。
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其实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师生间通过活动化交流,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使老师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二.活动化教学实践方向
(一)课堂前期准备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知晓学习的大概内容,以阅读与背诵部分内容为主。对于一些孤僻字及新词,学生相互讨论、粗浅了解。
(二)课堂活动化教学
1.活动化的类型
在对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提前弄清楚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课文的理解、语言赏析方面的知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有很多活动类型。如:清风、泉溪、花草等抒发闲情雅致,对于这一类型的知识,可以采用竞答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比较浓厚文学性质的文章,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和编演类的活动;具有很强哲理性的文章,可以进行探讨、辩论类的活动等等。
2.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案例
第一种:竞争比赛。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相互比赛,看那个组完成的更快更好。这种方式一般适合理论知识较多的课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种:交流与辩论。每个小组针对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先内部讨论交流,综合小组的整体意见,再派代表到讲台上辩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团体意识,也可以集思广益。这种方法适合需要深入与讨论的课文内容。
第三种:相互学习。各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课文段落,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适合篇幅长的小说和戏剧等内容多的课文。如《放下你的鞭子》可以按情节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第四种:课堂抢答。由老师整理出与课文有关的多个题目,采取抢答的方式,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形式都可以。在一些枯燥的知识点上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互动和积极性。
(三)活动中教师提问与评价的运用
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鼓励。用问题提示、质疑,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基于课文,追根溯源,开阔思维。当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使评价在学生眼中,不再是考卷分数,也不是老师严厉监督。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分享学习经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活动化教学的其他辅助
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比如投影仪,电脑等,更加全面的展示课文内容。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来源,不局限于课文中的知识点。采取关联知识内容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表演上,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与劳动结合,扩散思维,手脑结合。
总之,中学语文的活动化教学不管如何都是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我们的自身教学水平。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