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旭
一、诵读法的内涵和特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阐明了诵读的重要价值。熟读而成诵,故曰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在古代曾被赋予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精髓,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环节,还是一种能力素养。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有所创新。最初诵读教学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只是从其帮助记忆、培养语感的功能出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诵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诵读法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第一,注重诵读教学中字音的准确。教师指导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对新的词语进行积累;第二,在阅读教学中领略文化内涵。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的认识;第三,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诵读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情的认同和心灵的共鸣;第四,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美感特质。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四到。第一,眼到。即看清字形,辨别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把握其书写;第二,口到。即读准字音,结合字音题考查特点来把握句子中的生字,并逐渐读出句子的感情;第三,心到。即理解生词的含义和句子、段落、文章的中心内涵;第四,手到。即在诵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词汇、中心句和优美句子进行标注和注释,并逐渐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二、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思维的高度集中和激活大脑细胞
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诵读法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中不得不高度集中注意力,让大脑处在极为兴奋的状态之下。例如,在《小狗包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诵读的声音感染引发了学生积极对现实生活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二)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创设美好情境
课堂环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学习的效率与当时的课堂环境都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诵读的规范性很强,也是在学生时代锻炼其表述能力的一个有效形式。语文课文的朗读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诵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果因而会大大提高。
(三)有助于情感的激发,形成心灵交会
语文文本是作者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外化为文字的一种载体,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领悟,而诵读法是体会情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的抑扬顿挫,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外化的表达,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内化和认同,朗读者无形中实现了一种角色的转变。
(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感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识,而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是一种从内化到外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文章大意和内涵有基本理解,然后通过不同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声情并茂地将文章的内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习技能就成为语感。语感好,学生也就更为自信,也就更爱诵读,更爱表现自我,学习兴趣也就得以大大提高。
(五)有助于增强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和大胆交流的欲望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践中,尤其在高中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的紧张,许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讲读法,学生在课堂中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诵读法作为一种发声的学习,引导学生多诵读不仅可以促进阅读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促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做到动(读与说)静(听)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成长。
(六)有助于缓解课堂的讲学压力和释放紧张情绪
诵读法可以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学生通过合作诵读和小组诵读竞赛,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读得好,学生掌声一片,读得不够好,学生也是报以鼓励的掌声。有时候,还因为个别学生诵读的声音很特别,师生都忍俊不禁,教学的压力和紧张顿时荡然无存。同学们在这样轻松热闹的学习氛围中,对文章的内涵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诵读法
(一)锻炼基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诵读法。
诵读对中学生来讲是一项体现个人优秀品质的、具有团队集体荣誉感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锻炼学生合作协调意识与能力、对课文的理解水平、文学的素养情趣,可以说其效率会远远高于一些教师指向型的课堂活动。那么该怎么样进行具体操作呢?首先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也就是普通话和诵读技巧的练习,从而体会朗诵艺术的魅力。
(二)诵读不能流于形式,成为课堂的装饰品
按人类的记忆模式来看,诵读帮助记忆、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该多读,不仅读课内的文章,以此来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诵读能力的锻炼。众所周知,声音是极富表现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有效的诵读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抑扬顿挫,通过指导学生的诵读,来渗透文章的内涵和感情。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诵读
在课堂中开展诵读是为了促进语文的学习,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诵读。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三个问题进行指导:①如何用声音塑造荆轲这个英雄的性格形象,叙述的部分如何用声音来表现,对话的部分又如何用声音来表现?②不同的人物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诵读还应该配以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③诵读时声音如何变化可使情节富有起伏之感,献策取信和出行准备、太子宾客送行与刺杀秦王等几个环节中,荆轲的性格形象是如何展示的?如何使荆轲的形象通过诵读而呼之欲出?在诵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荆轲的心理性格、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诵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综合能力素养的优良习惯
在高等教育中关于教育技术的学习让我们对多媒体技术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辅助课堂教学,在中学的诵读教育中不妨加入这一技术,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诵读”,领略我国汉语文字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通过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