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小同大异

2015-05-30 10:48张晓东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张晓东

学校特色建设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和主旋律,甚至不谈特色建设仿佛就落后于教育发展的时代节奏。尽管我们也不一定清楚地知道这究竟是谁的节奏,这个节奏给学校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不过,学校特色建设着眼于推动学校富有个性的发展,总体上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是,目前的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盲目追求与众不同的误区,若未能得到有效诊治,将影响人们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正确理解,并阻碍这一工作的深入推进,甚至导致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偏向。

学校特色建设应有的合适语境和鲜明坐标

为什么需要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冒然开展,不仅让学校特色建设失去逻辑起点,其结果也让人担忧。对学校特色的追求,我觉得与一个长期以来饱受责难的词——“千校一面”有关。“千校一面”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教育现象,是“坏教育”的代名词,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正因如此,好像只要解决了“千校一面”的问题,教育就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理想中的素质教育梦想就可以实现。可是,制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千校一面”吗?“千校不一面”就是我们想要的理想教育,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吗?

虽然大家都在谈论“千校一面”,但是这种谈论是轻描淡写的、表面化的。它好像成为了一个自明性概念,无需进行深入分析,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对此没有准确的把握,改革路径才可能发生偏差。确切地说,我们应该为“千校一面”加上限定词,那就是“应试教育”(这里的应试教育是指异化的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现实中的“千校一面”仿佛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实际上非应试教育的“千校一面”可能如我们所希望的学校一样,能够达成规范、美丽、整洁、快乐……这种一致性也许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然后才会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应试教育的“千校一面”。当然,我们不仅反对应试教育的“千校一面”,也大力反对应试教育的“千校不一面”,而且对应试教育的“千校不一面” 保持更高警醒,因为它的手段和形式更多,也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对师生产生的后果会更加恶劣。

解决应试教育“千校一面”的根本是什么?是坚持素质教育,以改变简单机械的外控式考试,实现应试教育的有效转型,而不是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建设不能承担,或者说是没有相应保障就不能直接承担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前提性条件的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即便“千校不一面”了,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这可能还会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现状,甚至会以外在的学校特色掩饰内在的应试痕迹,以眼花缭乱的特色模糊应试教育的顽疾。就某种角度而言,改变“千校一面”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才具有雪中送炭的本体性价值。因此,只有解决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千校一面”的改变才会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性功能,才能在当下更好地追寻素质教育。

学校特色建设应有的平常心态和实践追求

寻找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是为了确认其发挥作用的方向和路径,划分好能够产生作用的边界。毕竟功能不确定带来的一定是自身独特价值的丧失,并经常会出现不应有的偏差,或者是在功能泛化中被膚浅化和边缘化,慎重地对待学校特色建设恰恰要合理而有针对性地发挥其功能。如果学校特色建设不再过多地指向改变“千校一面”,就不会产生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发展。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好像与众不同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就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前瞻性的教育,与众相同的教育则是一般品味和层次不高,是一种没有出息的模仿。其实,这是典型的钟摆式思维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忘记了教育字典里还有“经典”“永恒”“规律”等词语。

就是因为对与众不同有了特别的喜爱,还常常美其名曰为“个性发展”,有时甚至到了一种过分痴迷的病态程度,反而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教育本真的东西,深究原因无外乎是功利化在作祟,是社会不良影响在教育领域的折射,一些学校管理者没有把学校当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土壤,而当成了可以炫耀的物质再生产,当成了吸引大众眼球的时尚符号标签,当成了一小部分人之间进行的文字游戏和相互应和,甚至当成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工具。一些想先行一步的学校管理者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别人一样,我说什么呢?”“我怎么才能够跟别人不一样呢?”我们要扪心自问,学校发展应该小同大异吗?教育有没有恒久不变的命题?教育有没有共同规律可言?学校发展有没有共性的基础?不同学校有没有重叠共识?如果一点交集都没有,我们将如何对话?这些追问需要得到很好的回答,让学校特色建设不失去重要的讨论边界,在各自建构的话语体系中自我欣赏。

在个性与共性的二元对立思维中,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直接导致目的与手段发生了错位,把学校特色建设当成了目标。实际上,学校特色建设永远都只能是手段,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终极目标一定是学生和教师的幸福人生;学校特色建设只能发展进步是副标题,主标题一定是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特色建设必须回到素质教育的背景和话语体系下,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缺少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保障,学校与众不同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就成为年终总结时的无关痛痒的概括,与师生的成长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甚至会影响我们对教育现实情况的准确判断,最终将失去自身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学校发展的同与不同不是我们首先思考的东西,首先思考的应该是师生的成长需求,是学校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只要是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同可以,不同也可以,这才是特色建设的合理定位,才是学校特色建设应有的平常心态和实践追求。

学校特色建设应有的自然规律与个性成长

学校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固然是一件好事,却要认真地看一看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谁在背后强有力地推动,以什么方式行进在路上,得到了学校内部多少人的认同。我真心希望看到学校特色的自然生长,看到学校特色在符合教育规律中生长,而且是在大同小异中追求不着痕迹的个性成长,并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切问教育本质。不理解教育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的教育梦想,不知道教育首先应该是精神蕴育,把教育仅仅作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学校特色建设将成为一项简单的技术化操作,而这样的技术化操作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教育“,至多称之为“训练”“控制”“外塑”。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特色也许是依附于应试教育上的特色,是富有特色的应试教育,而不是促进学生完满成长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更为关键的是,对教育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内核,形成学校提升的共性基础和厚重底色,这就是“大同”,“大同”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扎实的规律性支撑,有利于形成素质教育发展的整体局面。

第二,寻找面临问题。学校都希望能够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切记目光应该是向内看,学校发展绝不排斥向外看,向外看是为了不断开阔视野,其目的是实现更好地向内看,向内看的关键是能否找到自己的问题,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并真正促进本校的发展。我个人倾向于把学校特色建设与校本化的实践问题解决合二为一,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就是从更深层次、在更高水平解决问题的过程,那种无病呻吟式的特色建设到头来不仅成为人们的笑谈,还耽误了师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当我们把最迫切的存在问题找到了,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不同程度上解决,特色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就是“小异”。由“小异”带来的这种特色是充满实践张力的特色,是有教育实践生命力和活力的特色。

第三,理念有效提炼。实践发展特别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让实践充满了价值意蕴,并让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学校特色建设最终要走向文化跃迁,而不仅仅是外显行为与表象符号的简单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言说特色背后的教育理解,让人站立在特色建设的中央,实现人文与人性的有效统整,才能让特色建设走向深度凝练,这也是目前学校实践中最缺少和最薄弱的。因此,在“大同”基础上的“小异”发展,特别需要对特色进行文化价值的提升,这是重要的文化审视与反思,让特色可以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中去,成为学校文化重塑的重要支撑,使学校特色建设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价值意蕴,真正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