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孝忠
近日读了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看似有些苛刻,不过文章说得非常有道理,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现摘录两则材料陈述如下: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俄罗斯人均55本,美国人均50本,日本人均40本,韩国人均7本……中国人人均每年读书4.5本。从198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32%的获奖人是犹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2.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两则材料犹如重型炸弹,振聋发聩,引入深思。前者两相对比,让人倍感震惊与辛酸,国人读书之少实在可怜;后者启示国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只教那几本干巴巴的教材了,语文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回归语文海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民族振兴的关键。
一、语文,回归海量阅读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初高中被人称为金子般的六年,是一个人读书的最佳年龄。成年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学读过的书籍往往记得牢固,有的直到老年还能烂熟于心,而成年后读的书很快就会忘掉。温总理常在各种演讲场合对中国经典作品中的佳句信手拈来,他说这是中学时代就“积淀”的。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拟定系统的可操作的海量阅读计划,不折不扣地付诸实施,强制性地让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科普读物、自然科学、名人传记、传统文化等作品。让学生广泛涉猎,积沙城塔,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回归语文海量阅读的策略
要把语文海量阅读落到实处,可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把语文海量阅读当作一门必修课。同时,还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海量阅读的重要性,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的海量阅读方案。注重监督,注重实效,真正让语文海量阅读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抓好落实。
1.把语文海量阅读开设成为一门必修课。
要想使语文海量阅读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把它开设成为一门必修课,有详细的课程安排。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学期为单位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拟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和年级学期阅读活动安排表。把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规定每周或每月必须完成的阅读量。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并把优秀的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在班里或学校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学校,每班配一个书橱,班里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对本班学生的图书管理和借阅登记,教师也可随时随地了解本班学生借阅的情况。
2.对“阅读之星”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根据语文海量阅读的实施办法,学校定期根据学生的借阅量、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阅读效果推荐出“阅读之星”,在学校集会上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把“阅读之星”的个人信息、读书方法、读书心语等,做成展板展示,让其他学生了解“阅读之星”,崇拜“阅读之星”,让“阅读之星”成为一种榜样,成为一种楷模。让学生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幸福,感受到校园里浓郁的书香气。通过“阅读之星”的表彰,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把语文海量阅读当成了一种兴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享受,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便指日可待了。
3.倡导“零花钱换名著”计划。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周的零花钱都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或几百元,但学生不会用于购买名著或订阅报刊。针对此情况,学校可倡导“零花钱换名著”计划,倡导少买一些零食,多买一本名著,鼓励学生用零花钱买名著,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4.举办各种活动。举办读书会、“好书大家看”、经典诗词朗诵会、编演课本剧、走进名著名篇知识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或抢答或辨析,通过比赛形式,促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使学生从不重视课外阅读走向重视课外阅读,从单一的阅读走向综合的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修养。
回归语文海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甚至学生综合水平的一条捷径,开展语文海量阅读活动,也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广大教师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要大力倡导语文海量阅读,努力践行语文海量阅读,从狭义语文教学走向大语文教学,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死胡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累赘,而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