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盈
最近十几年来,语文中考阅读题占分比例稍居作文之后,而且阅读材料除了一个文言文是课内的,其余三个都是课外的。特别是从2014年起,我们宁波地区语文考试分值增加到150分,作文60分,阅读56分左右。这么看来阅读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题目啊,要是阅读题得分率不高,也就意味着语文考砸了,直接影响升学。所以我们对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很是重视,千方百计地有针对性地尽其所能地让学生训练,但是因为中考现代文不考教材内的课文,都是选取课外材料,这36分的现代文阅读考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考课外的材料,那么我对课内的文章分析导读就淡化了,一笔带过。试想选入我们教材的课文,哪一篇不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怎么能一看了之,一笔带过呢?
下面我以中考概率最大的小说为例,谈谈感悟了课本中的小说,夯实了有关小说知识的基础,出什么样的中考题都能得心应手地做好。
考点涵析:1,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2,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拓展小说情节。5,归纳小说主旨。6,分析环境描写。
以上这六个考点,我把它们放到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不仅知识点能落实,而且让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作者创作意图,了解当时社会面貌,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同时也能掌握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
我先抛出一个问题:到文章结束时,孔乙己是死了还仍然活着。同学们不得不深入研读文本,经过深思熟虑后,就分成了两派。然后让他们从课本中找到依据,找到一处,分析挖掘一处,有的同学一针见血,挖掘得淋漓尽致,使听的同学心服口服,也懂得了文字背后还可隐藏着这么多的内容。在学生们的争论中,不经意间也拓展了小说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出场前的第一节叙述性的介绍中读出了什么?点拨后明白:作者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中“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独特形象作铺垫。
通过分析课内作品,链接到中考,中考中涉及到的小说或片段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意识、思想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微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一个人物的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过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总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有时对人物的命运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通过课文《孔乙己》的分析,结合有关的中考知识点的链接,再来分析课内文章,像《变色龙》《热爱生命》……学生就会自主分析了,这样感悟了课本中的经典例子,夯实了基础,做中考课外阅读题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