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色的运用窥探中西方音乐审美文化旨趣

2015-05-30 11:44陆今菁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音色

【摘要】音色的运用在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对音色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音乐审美的倾向,不同的文化环境往往孕育着不尽相同的审美旨趣。文章从音色这一角度出发,比较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近代音乐在器乐、声乐两方面音色运用方式上的差异,探究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并试图分析造成此种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关键词】音色;中西方音乐;审美文化

“音色”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每种声音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人未见形,先闻其声”无疑展现了音色独具魅力的先行性。台湾著名音乐家林谷芳曾把音色定义为认知一个音的最基础标准。中国早在西周晚期就实现了“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律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音色音质要求精益求精的历史由来已久。

一、音色的异质异构与异质同构

(一)从乐器的种类与制作来看

中国传统乐器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而西洋乐器则呈现交响化融合的特点。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与数量十分惊人,中国人善于“对噪音有限度的运用”。锣鼓乐被广泛运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锣鼓乐《十八六四二》中,就用了同鼓、大锣、喜锣、齐钹等十几种乐器进行演奏,大锣的洪亮、云锣的清澈、小木鱼的清脆……丝毫没有混杂在锣鼓乐的喧嚣音响之中。除此之外,“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乐器瑟,因其音色与琴过于相似,且制作颇为繁复,而逐渐被筝取代。可以说,中国传统乐器虽然种类丰富,但都各具特色,呈现趋异化倾向。

反观西方近代音乐时期,乐器种类同样非常丰富,尤以弦乐器与吹管乐器为主。维奥尔琴家族、琉特琴、提琴家族等都是当时流行的乐器,还出现了在东方从未生根的键盘乐器如轮擦提琴、羽管键琴、维吉纳琴。但欧洲人倾向于将乐器家族以统一的标准整合于交响乐之中,这就要求所有乐器能够在音色上保持相对的统一与融合,以配器和音色巩固并烘托布局的结构。由此可见,西方乐器呈现融合统一的特点,作曲家没有将音色作为表现音乐、阐述乐思的主要手段,而是将音色内化为音乐作品的一般载体,赋予音乐无限的生命力。

(二)从声乐的音色上看

中国传统音乐非常重视自然的人声,在中国的审美标准中,人声与器声相比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而西方的声乐追求美声技巧,强调在强大气息支撑下声音的圆润浑厚,富于共鸣的音色。可以说美声演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原生的嗓音音色,虽然也分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等,但其在音色表现上并未显示出根本的区别。

从以上两点不难发现,西方音乐的音色大体呈现异质同构的特点,其倾向于将不同乐器、不同嗓音的音色统一于相对的标准之中,可谓“音色搭台,作品唱戏”;而中国传统音乐追求音色的异质异构,所有来源于自然的音色皆可入乐,所有源于自然的材料皆可制乐。这种音色的流动变化本身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文化环境中的“无为”与“有为”

音色的运用是“扩大人的音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纵观中国传统艺术,自然性一直是其永恒追求与凸显的主题与原则,可谓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书法的行云流水、绘画的恣情写意、音乐的绵延不绝、韵味无穷的审美共性或都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逍遥无为、自娱自乐的旨趣。反观西方文明的起源,茫茫无垠的爱琴海孕育了最初的西方文明,土地紧缺、资源贫瘠造就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西方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客二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的。西方智者自始至终希望构建一个理性的世界。康德提出“形而上学是理性的自然趋向”其表现在艺术的审美旨趣上就体现了一种有为的美,改造的美。

再回到音色的运用本身,中国自古崇尚自然,造就了中国传统音乐模仿自然、自娱自宽的特点。另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个音都具有一定的生长性,这与“音腔”现象密不可分。中国音乐的审美倾向或许可以概括为“音不在高低轻重,有韵则灵”。而西方音乐深受主客二分与理性思维的影响,使西方音乐呈现远人声、求共性的特点。其倾向于对发声的主体进行“有为”的利用与改造,比如16、17世纪“阉人歌手”的出现与风靡就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证。

三、创新与展望

随着中西方音乐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民族音乐为了更好的立足于世界之林,借鉴西方交响乐团的形制组合,开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族交响乐团。然而要使民族器乐实现交响化本身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曾经存在对于民族乐器片面认知而导致的中国乐器“落后”论,这意味着以片面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否定中国乐器交响性的可能。实践表明中国民族交响乐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发展,取得不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似乎交响化有余,民族乐器原有温润的音色消失了。因此目前回归中国音乐传统本真,保留中国音乐特色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西方近现代音乐对音色的运用显示出浓厚的兴趣,20世纪以来,其他音乐元素如和声、节拍等地位持续下降,音色的地位却不断上升。然而西方近现代音乐更多倾向于一种实验主义式的音乐,否定的主导作用使西方音乐不断迸发生命力。

音色的多元化运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显性基因,如何在今天音乐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优势,取西之长,而不是以西非中,这值得所有人深思。中国音乐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接受来自世界的目光与评价,这就需要中国音乐家以丰富的智慧将传统音乐精华加以淬炼,搭建一个和而不同、不失韵味的中国音乐舞台。

参考文献

[1]林谷芳,孙小宁.音色里的中国人文——在北大的音乐人文专题演讲[J].人民音乐,2004(10):32-37.

[2]姚亚平.复调的产生[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5][美]保罗·亨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陈志新,赵艳方.中国传统乐队形态演变史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作者简介:陆今菁(1992—),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研究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从张艺谋电影看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