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品
摘 要: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国际间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英语,掌握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各国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不足的原因
(1)教学方式落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的灌输,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只关注英语成绩以及各种考试的结果,并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教师跨文化意识不高。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教学中,没有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只局限于词汇、句子、语法等基础性内容。
(3)学生认识不足,学习方法落后。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心理,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获取各种证书作为今后就业的保证,长此以往,应试技巧越来越熟练,英语词汇、句子、语法的积累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涉及的文化知识和内容却了解甚少,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旧停滞不前。
2.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加强教师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将教学的重点从英语的词汇、句子、语法转移到英语文化以及学生的语言能力上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文化的引入,为学生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短语的不同含义,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1]。
(2)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为学生模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故事等情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真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有了亲身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然后自然地导入描述大学生活感受的课文,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大学生活的情况[2]。
(3)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决定者,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对事情做出判断,所以应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是急功近利地考取各种证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高职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英语学习的时间,日常生活中多用英语与老师、同学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及时进行改进和学习,并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4)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举办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增强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以及情感体验,加深对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和提供高质量的英语阅读材料以及影视作品,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学生教材中涉及的英语文化知识等都是经过一定的删减和修改的,学生要想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就应充分利用网络、书籍等加深了解。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文化学习中,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融合中西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并精心设计英语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更多英语文化方面的学习。除了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外,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英语影视作品以及书籍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洪 猛.谈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科技信息,2010(11X):620—621.
[2]韩 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J].才智,2014(18):137—138.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