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
摘 要:儿童处于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有声读物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既能够从心理上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也能从生理上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经过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儿童对声音的敏感度高于图像的敏感度,所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声读物能帮助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关键词:有声读物;潜移默化;影响
一、培养想象能力,增加童真童趣
6至14岁的儿童正处在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年龄段,有声读物以声音为媒介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充满幻想和教育意义的故事传递到孩子们的耳边,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大脑将声音转换为画面。以往的教育方法都是家长将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分开展开,而有声读物则很好地结合了两种方式。同枯燥的文字相比有声读物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直白的画面相比声音向图像转变的过程更刺激了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激发右脑发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想象能力。
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家长没有办法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而有声读物的出现减轻了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孩子的遗憾。相比于电脑游戏,有声读物在童趣培养、获得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很多儿童心理早熟就是因为过早过多地接触大众传媒里一些不良的信息,还有的是因为父母用对成人的态度对待儿童,这些导致了儿童过早失去童真童趣。而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专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语气语调,语言编排上都恰到好处,为孩子的世界带来更多童真童趣。
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为认知发展阶段提供赖以存在的符号”[1]。语言是当今社会交流和生存的重要工具,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而语言的最佳发展时期则是在4~6岁之间。
儿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为了能让婴儿尽早学会说话,父母总会不厌其烦地对着孩子发出简单的字词如:“爸爸”“妈妈”,孩子学会的第一词往往就是“爸爸”“妈妈”。从幼年时的牙牙学语到后来学大人说话,可以说听觉起了关键性作用。有声读物则是不断利用声音来刺激儿童的语言中枢,让儿童先从模仿开始一步步增强表达能力。当经过有声读物的故事情节的长期熏陶后,儿童开始学着模仿讲故事,再到后来开始运用想象力自己编故事给其他人听,长此以往增强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复述能力还有编剧能力。
三、拓宽视野,增加求知欲
崴仕和斯特里亚诺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母亲的声音、面孔哪个能吸引婴儿以更短的时间爬到母亲身边,结果令人惊讶的是依靠声音婴儿用了一分半爬到母亲身边,而依靠母亲的面孔则花费了三分钟才吸引婴儿到达母亲身边。由这个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与图像信号相比,婴儿对声音信号更加敏感。对声音信号的敏感能够让人在表情交流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比如当看不到母亲时)继续交换信息。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受环境限制,儿童了解世界的渠道有限,有声读物则为儿童了解广阔的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
现在有声读物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不再只有单一的故事,更多的小知识、小技能也加入到有声读物的内容当中形成少儿科普有声读物。这些有声读物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将一些自然界奇特的现象、一些科学知识讲给小朋友听,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所以有声科普读物不仅能拓宽儿童的视野,还能引起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儿童的求知欲。
四、对行为方式的改变
“儿童的教育过程除了涵盖他们认知过程的心理系列以外,还包括激发他们认知过程的心理系列,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和能力等心理品质。”[2]有声读物的内容包含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积极健康的内容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在有声读物的长期熏陶下,儿童的性格不仅可以得到改变,行为方式也能有所变化,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普及生活知识和科普知识的有声读物能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最终在生活中得以体现。
留守儿童可以说是更为敏感的一群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这群儿童心理和生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为爱发声——用声音关怀留守儿童心灵成长”项目是笔者在校期间组织的大创项目,主要是召集播音专业的志愿者录制有声读物,将有声读物寄到各个留守儿童小学。经过半年的项目实施我们接二连三地接到来自学校老师的良好反馈,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不少,一些自理能力欠佳的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有些课堂纪律不好,经常打架的孩子也慢慢开始遵守纪律。可见有声读物能够潜移默化地通过故事内容教育儿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声读物能对儿童的人格、性格、行为方式起到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家长应当多利用有声读物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车文博.陈鹤琴儿童心理学思想探新[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 9—13.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