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2015-05-30 10:48:04安春雨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春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不仅影响国家的发展,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正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加剧了对各种问题认识的差异性。另外,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滋生,使得某些影响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舆论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开始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思潮,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31 — 0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改变。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复杂多元的局面中不断寻求与党的理论政策的契合点,谋求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迷途中的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现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我国与社会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愈演愈烈,意识形态领域变得异常活跃。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残余的迷信思想等都在一步步渗透、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内人民的价值判断、价值观念不断发生着改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及其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特殊的、直接的反映,代表着一定社会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的同时,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道路、体制的新提法、新观点引起了激烈的探讨,各种社会思潮在激流暗涌、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思潮,也存在着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根据《人民论坛》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思潮、民粹主义、新左派、新儒学、伪科学。〔1〕这其中既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老牌社会思潮,也有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儒学等新的社会思潮。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多样并存。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西、新老等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使中国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化的局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种社会思潮共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局。第二,关注现实。社会思潮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当代中国处于改革关键时期,因此,大多数的社会思潮都十分关注并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注经济、政治、社会及民生等关乎自身利益诉求的问题。第三,反思批判。批判性反思是当代中外社会思潮的一个共同特点。邓小平曾说:“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2〕反思批判对解放思想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一旦走向极端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第四,广泛传播。社会思潮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就在于其思想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范围内为一定的阶级或群体所认同,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也是社会思潮比其他一般思想理论更具有影响力的体现。

(二)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最直接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固有的指导思想,但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开始对主流的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变化导致了利益格局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对执政党的认同也呈多样化,这样思想很难统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力和价值观作用力度弱化。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大背景为国内不同阶层的人们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有利条件。有的党员、群众对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三权分立”学说和议会民主制度等十分崇拜,因而产生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还有一些人主张淡化意识形态,采用实用主义原则,认为不管什么制度、什么主义,只要能富国强民就是好制度、好主义。这些思想明显跟我们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大相径庭的,这无疑也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冲击〔3〕。 第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挑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大环境下,国内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由于社会阶层的变化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凸显,人们开始怀疑共同富裕理论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加上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侵蚀渗透,无疑对我们一直坚持和宣传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了挑战。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个人主义的广泛传播,人们的个人利益意识普遍强化,昔日意识形态所积聚起来的强大社会凝聚力给政权带来的合法性支持的能力也已经逐渐削弱。〔4〕 第三,对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 当代中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然而,“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的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6〕 因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潮的蔓延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引发了一些人道德上的迷失和滑坡,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树立,影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我国自改革开放与实施市场经济以来,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思想意识。西方消极的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导致一些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把目光多集中于经济与物质方面,在精神信仰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为我们敲醒了警钟,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抵御消极思想文化的任务刻不容缓。意识形态的纷繁复杂也急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地位,并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为此,中国共产党总结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进行了相关理论创新, 2012年11月,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贯穿,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为我国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定的价值理论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7〕。这不仅对辨别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多个重要问题的观点,包含着对世界、对人生所形成的共同性的认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当今的现实状况都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实现永续健康发展,必须形成一条可以在思想方面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确立明确的价值目标,这样才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才能应对国家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迈进。这种情况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显著。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当下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伴随着各种思潮与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分歧等诸多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正视并解决的。而只有将全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领袖来发挥作用,即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中国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统,又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社会思潮,植根国情,顺乎民意,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理论,对实现思想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的提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推进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断前进,完全可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所谓社会思潮的可引领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引领及其制度管理的规范下,其传播方式、发展方向、社会功能等受到制约,朝着其所指明的方向不断改变。〔8〕 而针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思潮出现的新变化,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地展开,才能达到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思想自主、意志自由和情感自得是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正确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及时把握其发展动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首先应当对各种社会思潮有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存在着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主要内容、发展规律、表现形式等内容做全面了解与深入分析,明确各自的本质内容和演变方向,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针措施,使其向着正确的、积极地轨道迈进。此外,还应当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时刻发挥其对文化、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

其次要以引导和疏导为重点,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客观性。对待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封杀,而应当客观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正确处理好核心价值观和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适当接受其他类型的价值观念,不能简单的对所有非主流价值观持盲目排斥的态度。但是,同样应该注意不能因为讲究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就忽视核心价值观所占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待其他各类型的价值观,应当去粗取精,充分吸收当中一些积极有效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对待其中不合理的思想内容,要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力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广大人们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的同时,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形成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实精神纽带。

(二)开拓多样化的渠道、机制和方法,增强引领的实效性

要创新工作方式和传播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宣传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工作机制。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在利用传统的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新兴的传播载体,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这些传播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开展社会活动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此外,还应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行业管理制度中,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各行各业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时候,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适当融入,使人们在遵守制度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利用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契机,在民众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无形中扩大其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利用核心价值观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做好重点民生工作,使群众充分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魅力。在实际工作中多关注人们的精神感受和需求,将人文关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充分激发文化的支撑力和凝聚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思潮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快发展惠及全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其次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建设,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最后要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娱乐经济”的监管力度。要敢于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此外,要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对那些具有消极影响的文化机构和网络媒体予以坚决取缔,并将其行为和潜在危害通过传媒予以公布,引起大众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监督、支持和理解。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深入挖掘和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结合时代优秀文化精神,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着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既要做到由内而外,也要做到由外而内,两个向度相互配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的自我意识,成为当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潮。

〔参 考 文 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3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J〕.人民论坛,2014,(0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0.

〔3〕〔4〕厉有国.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161—164.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04-02.

〔6〕梅荣政,王炳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6).

〔7〕好搜百科〔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4404 826.html#4404826-4611849-02.

〔8〕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4.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23:12:37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人民论坛(2016年37期)2016-12-28 11:07:41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03:15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1期)2016-05-30 09: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