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5-05-30 10:48吕小艳
成才之路 2015年7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吕小艳

摘 要:当前,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校应对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由选择。与之相随,在摸索人才培养途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必须以人才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在人才学基础之上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推广范式较好地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17-03

人才的培养,自古以来就受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到了近现代,这种影响尤为凸显。社会经济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势必对人才的需求由掌握机械的、硬技术转向智能的、软技术。人才是社会科技发展之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今天,知识经济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必然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突出把学生朝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掌握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建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必将充实、丰富和创新高校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稳步、快速、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倡导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加大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对目前高校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人才学的视角,尝试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是指高校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并得到社会认可且成功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通与专、知识传承与创新统一的T型人才。理想状态下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具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见、科学家的严谨”的人才。知识、能力、人格的复合,高技术与高智商、高情感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

高等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2008年北京大学教务部主持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学校有近40%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以上数据可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不够、自觉性差和投入不足等,尚未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也说明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待加快,力度需要加大,尤其在培育复合型人才方面尚需下大功夫。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仍然存在明显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功效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显得相对不足,成为制约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突出表现在,近些年来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这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训以及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有直接关系。高校基本上是延续传统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同隔靴搔痒,远离社会生产第一线,还有课程设置过于松散,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由不同的院系来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形成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都有效地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这使得人才培养在教育途径上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

另外,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在高校培养出更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工作

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才培养、成长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人才培养的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不仅能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避免高校人才培养政策违背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调节等均离不开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人才学科学理论指导对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这是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支点。各高校要立足于自身特殊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不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此,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科学的,具有科学的内容。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者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把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纳入高校教育改革计划。

1.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符合人才学理论发展的方向,遵循人才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人才培养的内在发展,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平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了解、分析社会发展和科技产业对人才、科研成果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标准。

高校培育复合型人才,需要在系统分析高校所处的外部条件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之后,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变化为坐标,以高校现有的条件为基础进行综合定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还是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或者是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都要坚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循序渐进,制订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方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及趋势,又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同时要遵循人才学科学理论中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既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又要考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相关性,注重学科、专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结构,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 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本质一致

人才学理论不仅蕴含一般人才培养的理念,而且包含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一般人才的培养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融合统一,是人才学理论的最重要特征。人才学理论有助于促进培养人才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出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并且具有专业领域宽、创新能力强、技能应用广的未来科技人才,这也正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理论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方向上是本质一致的。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是其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必要的、通用的、基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学理论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大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批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促使高校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沿阵地,是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高校人才培养有必要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必须不断强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对人才培养更大的责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这也是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相一致的。

作为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高校,应担负起践行人才学理论、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人才学理论的宣传载体、教育载体和践行载体。高校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又是大家学者云集的营地,应该成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领头羊。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既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从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高度推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人才学是以人才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才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即把人才现象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人才辈出规律的研究、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等理论、应用研究。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贯彻实施人才学教育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术型尖端人才,更需要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坚持两手抓,一手主要是按照国家学科体系培养一批学术型尖端人才,一手重点是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需求来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以培养学术型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使得两方面协同,步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这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又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出路。

1. 树立人才学科学理念,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对学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贯彻人才学科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因此,我们在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人才学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切实发挥人才学科学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造成目前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不足的因素很多,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看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性。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层次的人才质量其要求就应该更高。因为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才水平和科技水平。基于此认识,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科技原始创新的最理想的阵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秉承传统、创造卓越、质量是关键、创新是灵魂的人才学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素质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占领人才培养制高点,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改革创新体系

对于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界应该对其有敏锐的反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只有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主动吐故纳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高校切实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近几年,高校教育招生规模迅速发展,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高校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全方位搭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积极开展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跟踪社会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要。

早在1986年,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心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阿尔弗诺学院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开路先锋,它最早制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目标是: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完善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与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全国委员会发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提出了改革本科生教育的10条途径,明确地揭示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新趋势。

我们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做法,并不是主张要照抄照搬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而是希望有助于准确了解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和客观地确定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为实现中国梦,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突出把学生朝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掌握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建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必将充实、丰富和创新高校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稳步、快速、持续发展。

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应对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由选择。与之相随,在摸索人才培养途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人才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在人才学基础之上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推广范式较好地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1985(03).

[2]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04).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4]叶忠海,陈子良,等.人才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王斌华.能力培养——美国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1(01).

[6]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02).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