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2015-05-30 10:48陈颖李永能葛长荣杜彬刘鸿高
成才之路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

陈颖 李永能 葛长荣 杜彬 刘鸿高

摘 要:云南农业大学立足地方农科院校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切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和激励措施,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地方农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对农科院校构建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农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04-02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创新创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国家振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创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呈多样性。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地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职责。自办学以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云南实际,坚持特色办学,培养了十余万名高层次优秀人才。进入本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不仅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农业大学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体系,初步构建了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多层次全面推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要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宽三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站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提升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形成教务、科研、就业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1. 统一认识,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两段式33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过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个阶段”“三种规格”(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平台)、“三个层面”(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突出“四重一通”,即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创业、重个性化培养,力求“通专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推行个性化教育。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活动。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切入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性发展;加强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强调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在“三个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平台结构、模块结构及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类必修及选修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基本要求+个性化培养”为基本框架,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科学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及其运行体系,规范、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时段。

2. 突出农科特点,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创新创业人才要具备能力全面、个性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一要求和培养方式多样的特点,学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核心,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方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方案设计时结合农科院校学科专业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和内容的针对性。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的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重点资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的项目。以“创新意识,团队合作,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宗旨,举办具有农科专业特色的竞赛活动,如“插花艺术大赛”“茶艺大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等。在传统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农耕文化展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如举办“手的天赋”作品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模型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实践活动以“3+3”联合行动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产一线,学以致用。学校还开展了“特有民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把特有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3. 健全保障措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运行模式。为了使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顺利开展、有效运行,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目标与任务,各职能部门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分工协作,各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各专业突出特点加强实践和创新,构建了“两个互动、三项机制、五个保障、六种能力”管理运行模式。

(2)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为了指导和规范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具体管理工作,学校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管理办法》《学生自主创业资助奖励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办法》《奖励学分规定》《课外修读学分管理办法》《挑战杯获奖作品奖励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监督。

(3)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资金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中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大学生创新实验基金”“自主创业资助基金”等专项基金。各学院设立院级专项基金,扩大学生参与面。

(4)加强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校内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校地、校际联合等方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百多个,承担各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实习等任务。整合实验室,实行中心化管理,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有效搭建了集“思想引领、专业指导、资金帮扶、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自主创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历练成长。建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成立以“搭建平台、服务同学、传播创业精神、学习创业知识”为理念的KAB创业俱乐部以及就业互助协会、创业联盟等一系列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二、意识加强,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个性化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转变,创新创业意识得以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开拓,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1. 创新创业意识得以激发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系列讲座、论坛和就业招聘会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课堂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和分享、商业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小组任务、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以鼓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为主,体现出更多的参与特点。举办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到校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学校每年邀请各用人单位在校内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逐步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也从思想上刺激低年级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将思想上的认同转化为朝着目标努力的自觉行为。学生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之后,有效激发了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欲望,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打破传统观念的思维模式束缚,关注并思考创新创业问题,逐步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

2. 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开拓

创新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校通过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竞赛、学生社团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群众的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创新创业精神的进一步开拓。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参与人数、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3. 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可以归结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通过拓展创新创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明显提高。2012年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农业大学立足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特点,从培养方案切入,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激励措施,逐步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云南农业大学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对构建符合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冯培,贺淑曼.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2]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6]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7]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