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英译汉翻译策略

2015-05-30 10:48张利华曹成佳
关键词:英译汉词类意译

张利华 曹成佳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读本《小公爵》的英译汉翻译实践,结合目的论总结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并附以大量的实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将对儿童文学的英译汉研究有所启示,同时也会提高人们对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文学 翻译策略

【分類号】H059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Nord,2001:9-13),其中目的论是该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主要强调: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实现。该翻译理论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既要尊重原文的故事情节又要符合译文的文化背景,以达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从而本文结合《小公爵》的英汉翻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译文的目标读者—儿童的特点出发,总结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1、直译加注与意译

(1)直译加注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英语中的一些单词、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的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如:He knew that his papa had been an Englishman.译:他知道他的爸爸曾是英国人。但对于一些涉及国外文化的句子,虽然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直译翻译成中文,但对于不了解国外历史文化的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来说,并不能真正读懂文中所要表达的句子意思。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一:It was quite surprising how many things they found to talk about--the Fourth of July, for instance. When they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Fourth of July there really seemed no end to it.

译文:他们所谈论的话题都很让人吃惊,例如:他会谈论7月4日(美国国庆日)。一说到7月4日的时候,真的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这句话中,the Fourth of July很容易直译为7月4日,但对于儿童读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日子对于美国人的真正意义,所以要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二:When they were boys at Eton, they were not popular;

译文:在伊顿公学(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读书时,他们不受欢迎的。

(2)意译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在词义和词性上有很多共同点,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也是无法清楚地表达原文意思,或者是表达了原文意思,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就会造成汉语读者的费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句的结构、形式,用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意义即可。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文学作品。

①关于句子的意译:

例:But it so happened that Nature had given to the youngest son gifts which she had not bestowed upon his elder brothers.

译文:但是,凑巧的是,上天居然把礼物给了家里的小儿,而没有两个哥哥。

Nature通常翻译为“自然界, 性质, 自然, 自然状态, 本性, 类型”等,但在这个句子中,采取任何一种译文都不恰当,只能根据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所表达的意义来确定这个词的译文。在这里译者将其翻译成“上天”。第一,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放在句子中通顺连贯。第二,“上天”这个俗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2002)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解释为“古人观念中的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其意思非常符合这里的句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句采用意译的方法比较合适。

例:"One, to make ready!" yelled the starter. "Two, to be steady. Three--and away!"

译文:“各就,各位,跑!”发令员发号施令。此句翻译的虽然与英文中的句意差别较大,但符合中国语言习惯,通常在比赛前会这样喊口令。

2、词类转换法

因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差别,原文中单词的词性,在译为汉语后并不一定要与原文中该词的词性相同。

连淑能(2006)曾指出,英语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名词化的表达法,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化的表达法。根据英语的句法学,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所以英语句子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代替动词,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中名词化的表达法很常用,而汉语句子中,一般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所以不常用抽象名词。在英译汉的实践中,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词类转换法是一种很常用的翻译方法。而最常见的词类转换法是英语中的名词和动词的转换。当然,还有英语名词、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副词等等。

以下例句采用了英译汉词类转换中最常用的名词转换为动词的方法。

例一:Since his papa's death, Cedric had found out that it was best not to talk to his mamma about him.

译文:自从爸爸去世后,塞德锐克发现最好不要跟妈妈说起爸爸。

就本句而言,原句中的“death”是名词,在这里并不受原句词性的限制,把名词转换为动词“die”是比较容易想到的。然而,如果笔者保留“death”的词性,将其译为汉语的名词,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应该是“由于他爸爸的去世,塞德锐克发现,他最好不要跟妈妈说起爸爸。”虽然也可以表达,但是前后衔接不当,相比较而言,后者的翻译腔过重,读起来不如第一个译文通顺连贯。

虽说英译汉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词类转换是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但也不仅限于此,在实际操作中,词类转换可以很灵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限制,可以是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副词等等的方式,下面列举一个动词转换为名词的例子:

例二: But, somehow, it did not console him to hear that he was to be a very rich man when he grew up, and that he would have castles here and castles there, and great parks and deep mines and grand estates and tenantry.

译文:他听到当他长大,他将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他将在各处拥有城堡、有很大的公园、深矿井、很大的庄园和很多承租人。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没有给他任何安慰。

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保持语言的原本童趣,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俗。本文主要以儿童文学为列,采用直译和意译、归纳发音、拼写规律翻译法、词类转换和增补法等翻译方法,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对,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翻译策略的使用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为儿童文学类文本英译汉的翻译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使广大儿童读者能够有更多喜欢的阅读作品。

参考文献

Dollerup, C. (2007).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Gentzler, E. (2004).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ord, C. (200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黃雨石,(1988),《英汉文学翻译探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宓庆,(2006),《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连淑能,(2006),《英译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左梦兰,(2004),《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 。

张 今,(1987),《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英译汉词类意译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第十四届“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英译汉点评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