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践行“知人论世”

2015-05-30 13:46:04王丽芬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潘岳左思知人论世

王丽芬

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孟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而在文学批评领域,他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当我们在读一个人的诗书文章时,不了解这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可以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想要真正去读懂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还要了解这个作家的生平经历,这个观点在我们研究作家作品时无疑已经被广泛运用着。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在讲解作品前,先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对作家的生平经历也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泛泛的介绍,有时我们依然有可能误读或是偏信于作者,从而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误的认识。接下来,我就以曹植、左思为例,介绍我们在古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去贯彻“知人论世”,才能使我们的同学更加客观地分析认识相关的作家与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曹植。作为文学史上杰出的“三曹”家族中最抢眼的人物,古往今来,曹植收获了许多赞誉。在文学史上,曹植是大力创制五言诗的第一人,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诗歌之外,他的赋、文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留存于世,得到较高的评价。他的才华一直为大家所肯定,当时就赢得了“绣虎”的雅号。千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文学成就的赞美。对于许多人来说,曹植不仅是才华横溢的代名词,同样也是个因为单纯而被兄长坑的典型人物。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曹植很有才,曹丕逼人太甚。因为过人的才华,曹植曾经被曹操视为继承人的候选人,并对其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这自然给年长曹植五岁的曹丕带来极大的危机感,二人之间的争夺相当激烈,七步诗中那个咄咄逼人的曹丕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人们的印象中,满腹才华的曹植输给了阴险狡诈的曹丕,这真是太让人同情了,所以,在没有认真学习三曹相关材料与作品之前,同学们对曹植很同情,对曹丕没好感。在我们的文学史和作品选中,我们继续感受曹植诗歌的艺术魅力,对于曹丕来说,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他的《典论·论文》,知道了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许同学们会对曹丕加深一点印象,但如果仅止于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不够理想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会补充介绍曹植在作为候选人过程中的行事特点。比如,曹植作为一个文学天才,他性格上的某些特质,对一个文人来说,也许有利于他的创作,然而如果这些特质放到一个政治人物身上,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他热爱饮酒,行事放纵无拘。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些都没问题,然而如果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这是否会成为致命的缺点?对于热衷于招揽人才的曹操来说,曹植在诗文创作上的才华最初给曹操的印象是不敢相信,甚至直接问曹植这是不是别人替他写的?自信满满的曹植说,如果不信,可以再考察自己。这样的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见曹植的确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眼光是毋庸置疑的,善于选拔利用人才是曹操能够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在经过长期的考察之后,他最终放弃了才华横溢的曹植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曹丕足够阴险,曹植太过单纯么?许多人总是人云亦云地同情着曹植,却从来没有想过,曹操选择继承人时,所费的心思不会比平常选拔人才更少,这么长时间的考察,面对的又是自己钟爱的儿子,他的判断难道真的是错误的么?曹植做过的让曹操真正寒心的事情有私开司马门一事,当曹操出门在外时,曹植私自令人打开司马门,自己骑马行走在驰道上,这种行为是法令绝对禁止的。曹操后来说,这个事件让他产生了很大的疑虑,是否手下的人行事都是如此:因为自己不在,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可以不遵守法纪了?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他坦言说道,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他对曹植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对曹植来说,是很不利的。再加上其他事件,曹操最终认定,曹植不适合成为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如果我们能认真考察史料,相信也会认同曹操,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情曹植的落败,曹植作为一个文人是成功的,但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确不具备那样的素质。

其次我们来看左思。根据文学史的介绍,左思是西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他曾经了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并因此而扬名,大家争相传抄,所谓“洛阳纸贵”由此而来,可见当时人们追捧的热度。他的妹妹左棻因为才名而被选入宫中。说起来左思个人有才华,妹妹又是皇帝的妃子,他的条件不差,但他的仕途发展并不顺利,他把原因归结于当时的门阀制度。在西晋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拥有着特殊的优势,无论你才能高下,只要出身于世家大族,世家子弟自然而然就能拥有高位,反之,如果是出身于寒门的士子,即使你才华横溢,在仕途上的路也会面临无数艰难险阻,想要获取理想的高位,基本上很难如愿。仕遇不顺的左思,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八首《咏史诗》,借此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也替那个时代众多被压抑的寒门士子发出了抗议的声音。这八首《咏怀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上来看,堪称西晋诗作中少有的杰作,成为左思在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到这里为止,是否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成呢?我觉得不够,关于左思这个作家,《晋书·文苑列传》记载:“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意思就是左思长得很丑,不善言辞,有内才,也不乐于或是擅长与人交往,日常生活状态主要就是待在家里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貌丑、口拙、宅男”。在《世说新语》里,左思的造型是这样的:“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潘岳帅,帅到大家争先恐后围观并赠送鲜美的水果,左思丑,丑到大家朝他吐口水。在这则故事里,左思完全就是作为潘岳的对立面出现的,为了衬托潘岳的美貌。左思是否真的收获过口水,我们存疑,但所谓无风不起浪,从正史与小说均有相关记载来看,左思长得比较抱歉是无疑的。在西晋那样一个看脸的时代,左思在仕途上无疑是吃亏的,如果单是长得抱歉,口才好,也能挽回一些局面,比如刘伶,长得瘦小难看,被人家抓起来要揍的时候自嘲说自己如鸡肋般细瘦的身体无处安放对方的拳头,一番话使对方放下了拳头,在当时刘伶也是一个以气度赢得声名的奇人,这与他的口才有很大关系,而左思不是,《晋书》说他“口讷”。根据相关的史料,我们对左思可以做这样的概括“貌丑、口拙、宅男”,除了出众的文采之外,以这样的特质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我想,左思的求仕之路真心不易。所以我们可以读左思的《咏史诗》,品读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是左思是否真的仅仅是因为门阀制度的原因导致仕遇不顺,这个结论显然不能随便下,毕竟左思的妹妹还是皇帝的妃子呢,他门第应该低不到哪里去。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可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潘岳左思知人论世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7:58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左思与《三都赋》
望尘而拜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