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
20多年前,我徒步武夷主峰黄岗山,贪恋风景随桐木江而行,一路古木摇风,溪声拂云。
行至江西武夷山垦殖场西坑村,近午,才觉肚空,见人烟,更是饥肠辘辘。正寻搭膳,见家家户户所贴对联,字静如磐石、动如飞瀑,让人思慕,便有深山访道之意。白报家门拜望,认识了苏俊先生。
本想只蹭饭一餐,哪知竟蹭得一席酒、半榻茶以及之后岁月的笔墨互答。
当时,苏先生已近八十,观其诗词书法让人心生人才埋没之憾。有如这山野桃花,花茂实甜,就是无人知寻。
我想,苏先生应该是有故事的人。
一直想找个时机再与先生围炉而酒,依榻而茶,听其往事。虽然多次经其家门,但俗事缠身,皆不能了愿。其间,先生回访到过我,但只是忽忽认个家门。不想,再次问及先生,已是仙逝几冬了。
不久前,我与一帮友人寻访苏先生。
花绕屋,篱作屏,竹漫山,变的只是茶比二十年前更出名了,风靡全国的正山小种茶就长在门前屋后。从先生著述可知,他就是挖掘开发此茶的功臣之一。
先生1915年出生在武夷山,少时家贫,拜紫溪一私塾先生做义父,熟读四书五经,并兼习书画。先在河口柳木社画画为生,后辗转多个乡镇教书。抗战时,被推举为乡长,两年后辞职又拾教鞭。解放后,做过民政员、教员,“文革”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后务农,2005年90岁时去世。先生是国民党员、三青团员,但妻子却是共产党员。解放后,其历经运动,却又总能化惊无险。传闻,每次的有惊无险,都是党组织暗中保护着。
在这个世界,有些细节,被时光淹埋,只留下云雾缥缈的一个轮廓。但苏先生首先是个书生,是一个想以笔墨养活自己、幸福自己的人,他知道一株茶云缠雾绕、霜风雨雪的人生,也知道一片茶千揉万搓、烟熏火燎的历程,更知道一篓篓茶肩扛背驮、车船万里的艰辛。
他写《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茶昔况》一书时,已是八十高龄,他重走了当年福建崇安挑夫贩茶的蜿蜒路。可惜的是,此书只是油印了几十册。
我一直认为,正山小种只出福建。殊不知“正山”是以武夷山桐木村境内的高山为巾心,东至大王峰,南至黄坑镇坳头村,西边是桐木村所属的高山,北至江西省铅山县南部天子石。江西铅山武夷山西坑分场全部都在“正山”之巾。“正山”如朵莲花,福建武夷山市在南,江西铅山武夷山镇在北。
苏先生的书稿是在福建茶商的资助下完成的。
因为有诗,在他逝去的十几年后,还能看到他在高山流水间观茶,在曙色破晓间独守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