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遗民派是经历社会政治动荡后产生的独特画派,其独特在于以时代、风格和政治倾向为画派划分标准,其画家群并无艺术紧密交流的表现。遗民派画家因其精神的裂变在艺术上表现出与主流美学思想迥异的特质,研究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对我们现在的绘画创作极具创新启示价值。
关键词:清代;遗民派;绘画美学;反法重道
明代政治和党派争斗促使明代心禅学的兴盛,心禅学倡导本心为上、追求虚无空灵的精神境界。虽然推动了明代著名的童心说、性灵派等文学艺术派别的诞生,但对社会政治来说,心禅学导致了空言不务实的社会风潮,是明代在农民起义中快速灭亡的深层精神原因。面对明清动荡的社会局面,明代孱弱的文人阶层在满清入关、异族统治了具有悠久中原文化历史的汉人时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回响。有的文人奋起反抗、有的抨击理学杀人、有的质疑君主制度。明清交替之际,是社会极为动荡之时,却更是艺术精神最为活跃、创新的时期。遗民派的美学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
一、遗民派概述
“遗民派”顾名思义是指在明清交替之际,政治倾向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思想的画家所形成的绘画派别。清代遗民画家大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但在确立满清政权后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失败。面临失败,遗民派画家有的转向佛教、道教等宗教境界追求;有的慷慨悲歌、癫狂避世;有的遁入山中,自力更生;有的隐入村野,教书为生;有的大隐入市,卖文鬻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绝不承认清王朝的确立。这种反抗政策王法的思想交织着国破家亡、忠君理想破灭的精神痛苦达到顶峰,甚至对抗流传千年的一切绘画之“法”,具有开天辟地的反“法”思想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极具创新力。
遗民派主要代表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和画家萧云从,这一类别的遗民画家,其主要人物进行了激烈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当复明希望完全消退后,他们也随之消退于尘世,是遗民派画家中真正的隐士。这一类画家的创作中流露出避世的清冷之气,画作常常追求平稳、静谧和冰冷的风格,是他们自甘寂寞、与世无争精神状态的直接反应。
第二类是以石溪、八大山人为代表的画家。这类画家反清情绪极为强烈,从始至终怀有极为激烈的反清情绪,积极参与反清活动,不避世、不妥协。石溪曾血战于沙场,多次拜谒明陵,并因朋友过明陵而不拜破口大骂。这类画家不因复明无望就消极避世,其画作中多呈现出极为激烈动荡的情绪,表现为铿锵有力的金石意味、苍浑老辣的古拙之气。
第三类是龚贤、陈卓等号称“金陵八家”的画家群。龚贤等人亦是遗民,上述遗民画家所不同的是其画作的来历渊源不同。渐江、石溪等人是从五代董源、巨然,元代倪瓒、黄公望等元四家一路而来,他们一般不接受南宋山水画传统,更将北宋山水画传统融化到董、巨和元四家的笔墨形态中。龚贤、陈卓主要师法南北宋的山水画传统,整体表现出雄强、刚猛的艺术风貌。
遗民派画家都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入时俗,表现出个人风格强烈的绘画创作,是时代精神的艺术化表现。这种由独特艺术创作而产生的移民画派绘画美学思想与有明以来“仿古”或“革新”都不相同,而主要侧重于对心志的澄澈、人格的修炼,追求绘画美学中的“道”和“理”。
二、遗民派绘画美学思想
(一)遗民派美学思想产生根源
清初衰落了上百年的佛教禅宗得到了复兴,佛教在宋代走向衰落趋势,禅宗更在僧侣中衰微。遗民画派中渐江、八大山人都身穿僧袍,奉行禅学,遗民画家如戴本孝、程正揆、龚贤等人更对佛家生活极为向往;禅学对心灵澄明的追求,主张万事皆从心,强调个体在事物中的绝对支配能动性,这些都对遗民派画家美学思想的产生影响巨大。
清初的庄学尤为兴盛,庄学中的隐士思想、自由思想深得遗民画派画家的推崇。庄子思想本身即是动乱年代时的产物,将入世行为和高洁情操相对立,以“出世”行为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纯净,使窒息的心灵得到解放、逍遥。追求“忘礼乐”“忘仁义”“逍遥游”,庄学的“虚静”“物化”“自适”等思想特别强调了对个体本心的追求,这一点与禅宗是高度契合的。遗民派画家受到庄学的影响巨大,表现在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绘画创作中。
禅宗与庄学是遗民画派绘画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更是由明清社会动荡带来的思想复兴,是由政治格局变化和经济格局变动所导致的。从禅宗和庄学的本心、个体思想中可归纳出遗民画派主要的绘画美学思想核心。
(二)反法重道的美学思想
第一“反法”。遗民派美学思想的核心即是“反法”,“法”主要是指的标准、规律和权威。反法就是反对千百年来中国主流画坛推崇的标准的反叛和对抗。六朝谢赫的“六法论”正是遗民派主要的反对之法。谢赫“六法论”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置位、传移模写”六条对绘画的高度总结屹立画坛千余年,“六法论”讨论了绘画的形意问题,对绘画的用笔、色彩、造型、构图等问题都进行了分析,更进一步详述了临摹的相关技法问题,其中“一曰气韵生动是也”奠定了中国绘画优劣评定的基石,“六法”甚至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代表词,受到历代书画家的应用和推崇。
但遗民派画家却对“六法论”不以为然,主张超越“六法”、抛弃“六法”。如遗民画家戴本孝在起画作题跋中曾写道:“六法无多德”,在其《象外意中图》卷题跋中更对“六法”进行了根本的批判:“六法师古人、古人师造化……今人有胜于古人”,在《华山图》中更进一步写道:“非世间六法所可方物者”,其更在《山水轴》(1688年款识)画作中明确写道:“余写山居,常数之为图,多在六法之外”。在其《山水册》中,更多处见到诸如“非世间六法可绳也”“古人六法少知律”之类的画论。遗民画派中的主要画家龚贤更是提出:“画有六法,此南齐谢赫之言。自余论之,有四要而无六法耳”这是直接对六法的反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遗民派书画家傅山更在其《霜红龛集》中系统论述了“反法”的绘画美学思想,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强调:“问此画法古谁是,投笔大笑老眼瞠。法无法也画亦尔,了去如幻何亏成”,此论典故皆来自禅学典籍,如金刚经中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语,佛家所称的“法”,一指法则;二指物质,包括所有存在和非存在的事物。傅山认为所有的“法”都是空的,画法本来就是“无法”的,如果再死守后人制定的“法”则是十分迂腐的。
第二“重道”。遗民派画家的“反法”是普遍的,但只是其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因”,反对六法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法是要反对的,但绘画作为一门规律的学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重道”。“道”对于中国绘画来说,是比六法论更早出现的绘画思想。主要存在于中国山水画画论鼻祖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在这篇表达了他绘画美学思想的序文中,宗炳论述了“道”,认为“山水以形媚道”“圣人以神法道”,认为“道”使人“澄怀、味象”、再现自然之理。绘画应“重道”而无所谓“法”,认为“道”是常态,“法”是变数。
遗民派画家“反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绘画中的“道”,即宗炳所提倡的“澄怀观道”“以形媚道”。如戴本孝在画作题诗中即写道:“欲将形媚道”“澄怀岂有涯”,在画作《山水轴》题跋中写道:“宗少文论画云,山川以形媚道,乃知画理精微,自有真赏”。遗民画家龚贤多次提到宗炳追求画之道的途径“卧游”:“如宗少文帐图给于四壁,抚琴动操则众山皆响”,更认为生于天地之间,学道是最重要的,养气读书次之。
三、结语
遗民画派的画家,在清初仿古画派的“与古人同鼻孔出气”的传统思想中独辟蹊径,在师造化、足迹踏尽天下名山等师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反对僵化的“六法论”,提倡画道之理,给画坛带来了生机。黄宾虹称赞清初画坛可媲美宋元,不仅是对绘画创作成果的总结,更多的是对清初具有创新性的绘画美学思想的肯定,这种创新性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绘画创作极具启迪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龚贤.虚斋名画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
[3] [美]高居翰(JamesCahill)著,山外山[M].王嘉骥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郭军,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