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缪,两个绞丝偏旁轻柔地邂逅,互相依靠、缠绵纠结、风姿绰约。轻轻地读出来,用上下嘴唇搭出一个圈,舌头小心地抵住上颚,“绸缪”,美丽的叠韵!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在《诗经》中最早出现的“绸缪”,早已是风情万种。捆束的柴草,即象征着缠绵不解的婚姻,古人用“绸缪”二字来概括那纠结不清的姿态,更成为了后世的经典。道不完的情深意长与纷繁复杂涌动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千年难释,无怪乎连怪力乱神的庄子也会感慨“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从此便将“绸缪”与深奥、神秘联系在了一起。直到佛学在中原流传,终于有人发现了因果伦常与“绸缪”有着相似的神秘之处,至此,这个披着古老风尘的词语又重新有了新的生命——“未雨绸缪”。
何时下雨并不重要,关键是因为下雨而准备,抑或是因为准备了所以可以下雨,这之间的因果联系仍然像千百年前一样复杂不清。人们虽然将“修缮”的表面意义赋予了绸缪,却仍期待着它能象征着这纠结的关系,这不变的主题。
而你,这时间长河里一个微小而快乐的精灵,在准备什么,在等待什么,又在“绸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