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典诗词

2015-05-30 09:13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意蕴流水比喻

中国古人对水的认识

——对于人类来说,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是怎样认识水的?

·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五行观念在说明世界时, 把水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原素之一。(“五行”具体是指金、木、水、火、土。)

·两仪:就是指阴阳两股气,阴气聚集化成了水,阳气聚集化火,水与火就是阴阳两气的精华。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本源是水。他的哲学观点被归纳位一句话,“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除了实用的意义外, 水还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 诸生之宗室也, 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管子·地水篇》)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水, 由于它的形状而显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 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 它的奇怪突出的形相也是令人神往的。水, 还由于它的灿烂的透明, 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 如画地反映出来, 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 我们看到水是第一流写生画家。水由于它的晶莹的透明而显得美;浪花之所以美, 是因为它反映着太阳光, 当波浪迸散的时候, 浪花就象尘雾一样飞溅开去。”

·宋人赵师恕说:“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 二愿读尽世间好书, 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丙编《观山水》)

·高适“ 自言爱水石”(《赠别王十七管记》)

·李颀说:“我心爱流水”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白居易自称是“爱水人” :“天与爱水人, 终焉落吾手。” (《泛春池》)

·苏轼也说:“我性喜临水, 得颍意甚奇。” (《泛颖》)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水?这种喜欢和古人喜欢松、兰、竹、梅有什么相同之处?

·喜欢水的外在形态:清、净、柔或者奔腾的气势、壮阔的波澜、奇妙的变化;也喜欢水的内涵:不争、善下、包容、利万物等……

他们所说的水, 与陆相对, 泛指江河湖海等水域。由于古代文人对水的喜爱, 水意象便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 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蕴。

一、水意象的道德象征意蕴

孔子说: “知(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是这样解释的: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 不遗小间, 似有智者。动而之下, 似有礼者。蹈深不疑, 似有勇者。障防而清, 似知命者。历险致远, 卒成不毁, 似有德者。天地以成, 群物以生, 国家以平, 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尸子》说:“水有四德。”

西晋玄学家阮修《上巳会诗》说:“水有七德, 知者所娱。”

刘禹锡《叹水别白二十二》:“水, 至清, 尽美。从一勺, 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 交情淡若此。”

孟浩然《赠萧少府》:“上德如流水, 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 用流水来比喻萧少府的“上德” 。

在古人眼里, 水“似有德者” , 故有“德水” 之称。

“四海皇风被, 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唐《舞曲歌辞·凯乐歌辞·贺圣欢》)

“德水千年变, 荣光五色通。” (李峤《河》)

东晋玄学家孙绰说:“古人以水喻性, 有旨哉斯谈! 非以停之则清, 混之则浊耶? 情因所习而迁移, 物触所遇而兴感。”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水有清有浊, 古人以之比喻人的道德之高尚与低下。

岑参《胡僧歌》:“心将流水同清净, 身与浮云无是非。” 就是以流水的清净比喻——胡僧洁身自好, 与世无争。

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 仇兆鳌注:“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 (《杜诗详注》卷七)

储光羲《采菱曲》曰:“浊水菱叶肥, 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 志士多苦言。”

浊水可使菱叶肥大, 清水却能使菱叶鲜美。前者比喻为获富贵不择手段,后者比喻品行高洁不慕荣华。“义不游浊水” , 意即不愿同流合污。

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二首》其二:“不饮浊泉水, 不息曲木阴。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浊泉水” 、“曲木阴” 也都是比喻“非义”。

清人方东树说:“人有不平于心, 必以清比己, 以浊比人。” (《昭昧谵言》)以水清自喻成了古代许多清高自傲者的一种抒情模式, 这种模式又来源于水的自然特性。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

威尔赖特说:“水这个原型性象征, 其普遍来自于它的复合的特性:水既是洁净的媒介, 又是生命的维持者。因而水既象征着纯净, 又象征着新生命。”

古人不仅以水之清浊比喻道德的高下, 甚至还有“醴泉” 、“盗泉” 、“ 贪泉” 之类的典故。

《庄子·秋水》记载:“夫宛鸟刍鸟,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醴泉本指甘甜的泉水, 在此处则指洁净之水, 后人用此典比喻清高的品质。

如韩愈《驽骥》:“骐骥生绝域, 自矜无匹俦。……饥食玉山禾, 渴饮醴泉流。” 以食物的洁净比喻骐骥品质的高洁。

《水经注·诛水》:“尸子曰:孔子至于暮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 恶其名也。” 后人常以“盗泉” 比喻不义之物, 以不饮盗泉比喻品质高洁。

“回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感鹤》)

“不息恶木枝, 不饮盗泉水。” (卢照邻《赠益府群官》)

另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 广州附近的石门“有水曰贪泉, 饮者怀无厌之欲” , 但吴隐之饮此水却“清操逾厉” 。诗词中常用此典比喻为人节操高尚、光明正大。

张祜《寄迁客》:“瘴海须求药, 贪泉莫举瓢。” 是勉励“ 迁客” 保持高尚的节操。

白居易《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尚书清白临南海, 虽饮贪泉心不回。” 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 也是对友人的善意提醒。

钱起《送李大夫赴广州》: “唯君饮冰心, 可酌贪泉水。”

“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 (刘向《说苑·杂言》)水除了可以比德之外, 还可喻道, 儒、佛、道三家都有以水喻道的言论。

儒家言:“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 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道家言:“上善若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佛家则言:“又如水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家甚至有观水而得正定的修行方法, 称为“ 水观” , 又曰“ 水定” 。

《楞严经》说: “有佛出世, 名为水天, 教诸菩萨, 修习水观, 入三摩地(三摩地,即“定”,谓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

在古代诗歌中, 通过水意象表现某种人生哲理者屡见不鲜。

如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仇兆鳌称其“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 (《杜诗详注》卷十)。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程千帆先生析曰:“ 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 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 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 自然表里澄澈,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二、水意象的时间象征意蕴

“流水” 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 它往往象征流逝的时光。

“流水” 意象的这种象征意蕴最早见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后人遂有“ 似水流年” 、“华年如水” 之类的比喻。

屈原在《离骚》中, 就已经把流逝的水与不停运行的时间联结在一起: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汩” (yù), 楚方言, 水流很急的样子。屈原感到,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过去, 而自己的美政理想却迟迟不能实现。“汩” 这个水意象,透露出诗人心中时不我待的深重的焦虑感。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什么含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流水” “落花” 都是“春去” 的形象写照。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以“流水” 比喻与友人别后的光阴。

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 浮云世事空。” 则是以“ 流水” 比喻长孙侍御已走完的人生旅程。

古代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 往往同时感叹自身功名未就、壮志未酬。

因此, 明人许相卿《叹逝水赋》说:“鉴斯流之不返, 抚人生之胡为。” 明白了“流水” 的这种象征意蕴, 就不难理解谢眺为什么说:“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也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什么写:“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常在, 水常流, 时光不因人的愿望而停止, 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于是, 古代诗歌中就出现了“水无情” 的说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崔涂《春夕》)“水流” 与“花谢” 都象征时光的流逝, 故曰“两无情”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 水无情。六代繁华, 暗逐逝波声。” (欧阳炯《江城子》)

“流水无情去, 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 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二)

“无情汴水向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 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流水带走了远行的人, 也营造了离别的感伤氛围。

写水的无情, 其实是为了衬出人的有情、多情、深情。

水并不都是无情的。

请看:“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 “郎意” 如红花衰退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却依然如流水无限, 两个比喻用得何等贴切!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一往情深。

以水流无限比喻相思无穷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用钱钟书的话来说, 就是:“ 六朝以还, 浸成套语。”

如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 何有穷已时。”

何逊《野夕答孙擢郎》:“思君意不穷, 长如流水注。”

《卜算子》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李后主更是以水喻愁的高手: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以“水长东” 比喻“人生长恨” , 将无形的感情形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江水向东流, 越往下游水流越大, 作者心中的愁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加重。

类似的比喻也见之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旧恨春江流不尽, 新恨云山千叠。”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水与“愁” 、“恨” 的关系何等紧密!

除了水的深度、长度与人的感情深度、长度可以互相对应之外, 水意象的时间象征意蕴也是以水喻愁的重要原因。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却反其道而行之:“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从兰溪水向西流这一罕见现象中受到启发, 以水能西流比喻人可再少———重新焕发青春, 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态度, 可谓推陈出新。

三、水意象的阻隔象征意蕴

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 辽阔宽广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自由行动。因此,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往往象征着某种障碍, 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国风·周南·汉广》就以“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比喻“ 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 写出了单相思者的失望之情。

《国风·秦风·蒹葭》亦有类似写法:“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钱钟书说:“二诗所赋, 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Sehnsucht)之情境也。”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这里的河汉意象有什么含义?

水意象的这种阻隔意蕴最典型的当为将牛郎织女分离的天河: 牛郎织女虽感情深挚, 却被阻隔在“河汉” 两边, 苦苦相思而难得相会。

台湾学者黄永武说:“《诗经》中的水, 固然有直赋自然景象的;也有兼含比兴象征的, 这些比兴象征, 大半含有一种共通的意义:水是礼的象征。” 这也就是中国古代许多爱情诗以水象征障碍的根本原因。

水意象的这种阻隔意蕴不仅用于表现爱情,也表现在政治、人生的阻隔。

李白《赠宣州宇文太守兼寄崔侍御》:“何言一水浅, 似隔九重天。” 这“一水” 阻断的是诗人政治上的前途。

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把洞庭湖水写得辽阔汹涌、气象万千:“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目的是反衬“欲济无舟楫” , 表达自己仕进无门的悲哀。

同样, 杜甫《登岳阳楼》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则是为了抒发自己因阻隔不能北归返乡的痛苦:“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顾况《悲歌》其二: “我欲升天天隔霄, 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 我欲汲井井泉遥。” 一连串比喻抒发的是处处走投无路的悲哀。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诗中“涉江”二字有何含义?江水阻隔,一个女子涉江何其艰难!但是即使再艰难,也要冒险为心上人去采花,这种情感何其热烈!

四、水意象的隐逸象征意蕴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表达的是干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后功成身退的愿望。

十载江湖生白发, 华年如水不堪论。”(汪中《白门感旧》)流露的是不得志的感伤。

“落拓江湖, 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朱彝尊《解令·自题词集》)“落拓江湖” 与“封侯” 相对, 抒发的是不得用世的苦闷。

“江湖” 的这种意蕴源自何处?

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春秋时,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

“江湖” 也可写作“ 江海” , 因为《史记·范蠡传》又记载:“(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

所谓“ 江海志” , 指的就是放浪江海的志趣, 也就是隐居之志。杜甫在这里说明了自己未能归隐的原因。

“江湖” 还可写作“ 五湖” , 语出《国语·越语》:“ (范蠡)遂乘轻舟, 以泛于五湖, 莫知其所终极。”

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其二:“终与安社稷, 功成去五湖。”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少年早欲五湖去, 见此弥将钟鼎疏。” 都是表达功成身退不居官的人生抱负。

崔涂《春夕》:“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流露的是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却又欲罢不能的苦闷、彷徨心理。

春秋战国时, 楚国曾流传着一首《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曾唱此歌婉劝屈原隐退自全, 随遇而安。此后, “ 沧浪”便常被用作歌咏归隐的典故。

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因生江海兴, 每羡沧浪水。”所谓“江海兴” 正是归隐之念, “沧浪水” 则指隐居之地。

杜牧《渔父》:“白发沧浪上, 全忘是与非。” 这里的“ 渔父” ,俨然是与世无争的隐者形象。

宋人晁端礼《满庭芳》: “无限沧浪好景, 蓑笠下、且遣余生。” 抒写的则是自己晚年隐逸江湖的情趣。

五、水意象的多重象征意蕴

由于中国地理的特点是西部海拔高而东部地势低, 水往低处流, 中国河流的走向大多是由西向东, 最后注入大海:“沔彼流水, 朝宗于海。”(《诗·小雅·沔水》)“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古代诗人有时以水流的指向比喻人心所向。“众流归海意, 万国奉君心。” (杜甫《长江二首》其二)后句是本意, 前句是比喻, 前后两句表达的其实是同一意思。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记载:“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指高妙的音乐或知己朋友, 也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典故。

骆宾王《咏怀》:“莫将流水引, 空向俗人弹。” 自叹世无知己。

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自谦己作不佳, 暗尊对方为钟子期。)

这一意象常常出现在哀悼故人的挽诗中, 如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独嗟流水引, 长掩伯牙弦。”

崔融《哭蒋詹事俨》: “ 即今流水曲,何处俗人知。”

权德舆《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绝弦罢流水, 闻笛同山阳。”

周朴《哭陈庾》: “琴韵归流水, 诗情寄白云。”

都是将故人比作钟子期, 伤悼知己的去世。

水的深度可以比喻感情的深度。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不可能深达千尺, 纵使“深千尺” , 也比不上友情的深厚。

刘禹锡《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欲问江深浅, 应如远别情。” 将本体与喻体调换了一下位置, 与李白的写法可谓殊途同归。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湖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海水有何作用?

是以海水的深度衬托感情的深度。

水的长度也可以比喻感情的长度。

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流水长。” 离恨犹如流水一般悠长。

李白《金陵酒肆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问句写比喻, 更耐人寻味。关汉卿杂剧《单刀会》中的一段唱词《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叫我情凄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江水犹在,英雄不再。满江水似满江血!

结语

两千多年来, 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过“水” 的诗章,不可胜数。水意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组合中, 呈现出极其多样的形态, 各具异彩, 各有情韵。在长期的反复使用中, 某些方面的涵义又相互承续, 递相沿袭, 因而具有约定性。这种具有约定性的涵义, 对于后来的写作者, 实际上是稳定的现成的意义, 可以自由沿用, 融入自己的诗中。

当然,基于水的特性而生发的其他涵义,更能体现诗歌的创造性。水意象又有非约定性的一面;非约定性的水意象随其所在诗篇的题材、语境, 而具有多种多样的意义。

猜你喜欢
意蕴流水比喻
比喻
流水
流水有心
比喻最爱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什么是比喻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意蕴难求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