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沉香 文化

2015-05-30 10:48:04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

沉香是什么?

沉香既不是一种木材,也不是一种油脂,而是香树在特殊环境下(例如虫咬、真菌感染发酵)经过长年累月“结”出来的,混合树脂、树胶、挥发油、木质等多种成分的物质,放入水中则下沉,所以称为沉香。通常,天然香树要有十年或数十年树龄才会有较发达的树脂腺,方有可能结香。

多数沉香在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而熏烧时香气浓郁,香味持久,据产地不同会有或清凉或香甜的香型区别。沉香集天地灵气,既可怡情养性,启迪才思,又可驱邪辟秽,安神宁心,自古就受人喜爱,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僧人道家,都对沉香推崇有佳。

中国的沉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用香历程中,围绕香品配制、品鉴,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用具、技法、习惯、制度与观念,是凝聚华夏民族的生活经验与智慧的产物,是东方文化中一颗奇异瑰丽的明珠。纵观历史,沉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如同起伏山背,奇势迭出,到秦汉时已具规模,随着版图扩张,南方交州地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产的香料得以进入中原,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令西域香料能够进入中国。在那时,沉香为朝贡之物,唯王公贵族才有机会享用,属于贵族特权,民间用的多是香草或是其他香料。而沉香多用于熏衣熏被,除臭增香,驱邪除秽,《赵后外传》提到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常焚烧香料,给头发涂抹香脂,用香汤沐浴。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沉香便成为我国士人礼佛的圣品,中国的沉香文化和佛教紧密相连。《汉武故事》载有汉武帝在甘泉宫烧香礼佛的故事。到隋唐时候,国家的强盛,佛教、道教的兴盛,文化的繁华,把中国沉香文化推向了高峰,这时候用香量剧增,对香品的用法分类也有详细的规定: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各不相同,可谓专香专用。隋朝的几个皇帝都是烧香土豪,隋炀帝用香极度奢靡,每到除夕之夜,隋炀帝会在殿前设火山,预备大量沉香,每座火山都要烧几车沉香,火光高达数丈,几十里之外都能闻到香气,一夜之间要用去沉香两百车,房室中不点油脂灯火,而是悬挂一百二十颗宝珠用以照明,据称珠光媲美白昼——《杜阳杂编》。到了唐代,沉香用量也是极盛的,大臣家中拥有沉香床或者用沉香建的亭台楼阁实属普遍,这个时期使用沉香的仍是上层人士居多。

隋唐用香如此夸张,本来稀缺的资源就更加稀少。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因沉香资源的减少,和香(多味香料合成的香)的使用有所增多,各类和香配方丰富完善起来。除了原料的变化,香的使用方法也有所改变,自宋代开始,“隔火熏香”渐渐代替了直接烧香。“隔火熏香”通过隔片炙烤香品,不产生烟气,香品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香味醇和怡人,油脂释放效率更高,也能增添更多情趣。如同宋代的点茶一般,隔火熏香需要多种器具,流程繁多,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文人墨客们书房首事。

宋代把沉香文化推向另外一个顶峰,从隋唐的极盛到宋代的极雅,那时还有另外一个进步,就是沉香走进了百姓家庭。这时候文章诗歌对沉香的描写从神佛、权贵开始转向日常生活,雅事上。经过千百年的时间,香才慢慢由王侯将相走向平民百姓。随着和香的普及,香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宋代还出现参杂香料的茶饼,香肥皂,甚至街头小巷都有卖成品香的店铺,可见香融入到那时人们生活的每个细处。

到了元明,沉香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生活化。元代出现了方便使用的沉香线香,明代出现了小巧简单的宣德炉,在不少描写百姓生活的画作都可以看到香炉,意味着中国沉香文化民俗化。此时与宗教、王室、文人完全不同的全新沉香文化——百姓香文化已趋成熟。清代沉香文化可说是集各代所长,既有汉唐的硕大香具,也有宋明的雅致器物,更粉饰上清王朝特有的雍贵浮华。清代开采技术和制香技术的提升使各个阶层用香都到达繁荣的阶段,从饰品到把玩件到日用的线香、塔香层出不穷。当然,在繁荣的背后是对沉香资源的进一步掠夺,这直到鸦片战争拉开中国的百年动乱序幕,沉香方有稍作喘气的时机。动乱期间中国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遭到冲击,出现断层,仅在南洋和台湾等地区还有少许传统香文化得以保留。中国大陆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复苏,到新千年才逐渐回归百姓生活。

经过百年磨难,我们重新面对沉香,重新审视历代的香文化时,对这传递着数千载中国文化的古香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感慨古时的“一香一火“,火的使用另人类从走兽中脱离出来,香是中国“家文化”传递的核心,使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香火传承,是中华文明长流不息的一大原因。到了新世纪的今天,沉香文化有什么样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留到下期再说,欢迎大家长期关注中华商报本栏目,会有沉香相关的各类趣事雅文刊出。

随着时间的脚步迈到 21世纪的今天,中国沉香文化也有了全新的诠释,有全新的继承。

首先,当代的沉香文化应紧扣时代主题,以科学的手段,实现沉香的可持续开采利用,而非“竭泽而渔”;以科研的方式,提高沉香的使用效率,缩短结香时间,甚至可重复采香。

其次,当代的沉香文化是便携易用的,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碎片时间多,难有时间专门花在品香上;并且现代人四处奔波,早上还在中国,可能下午就出现在美国,少有固定的品香地点;加上现代人圈子博杂,不像古人交际圈那么单纯,这导致当代香品须具备快捷、便携、简单易用等特点。

再者,当代沉香文化是不断创新的,当今社会一日三变,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虚拟现实的来临,只有不断创新的文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从而蓬勃的发展下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应跨界多元的融合才能提高沉香的生命力,在当代,你会看到波普的沉香,古典的沉香,看到从儿童到老人都爱玩的沉香。

当前各界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强烈,欣慰之余,我们深入研究后却发现,我们应当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不断创新的精神,而非简单地继承传统的形式。香文化的演变,则是我国传统文化演变史的缩写。举个例子,香炉一开始是青铜所铸,汉唐以前沉香以大块焚烧居多,所以那时香炉器形硕大,又因技术原因纹饰简单,朴拙。到了唐代,国力强盛,工艺发展,出现金属熏球,镂空雕刻,繁复奢华,在贵族中多使用银熏球。到宋代时候崇文重雅,讲究极简,用的多是陶瓷香炉。在明代铸铜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融宋代的极简和汉代古朴的宣德炉,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清代的香炉则器形各异,材质丰富,喜好给香炉彩绘各种图案。可以看出,香炉的变迁代表的不仅是各自时代的品香习惯,更是一个时代精神思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风格和工艺技术的缩影。

当代香文化创作中,以“沉香创客”自居的养云居,将古法红木活动微型榫卯工艺,与U盘这一现代科技产品,大胆碰撞并融合了“古、今、中、外”四大元素,集“掌中便携、弹响好玩、科技存储、广泛适用“四大创新优势于一身,为历代香具中最前沿、最好玩、最袖珍和最实用的,被海内外同业内誉为“当代沉香文化划时代的里程碑”。时尚古典的U香一经推出,立即风靡了沉香界 、艺术界 、收藏界、礼品界和养生领域,“不销而销”地为人们疯抢与传染。而在硅谷,U香也成为中外IT与金融人士社交场合中,与国内一样“不讲文明”地火热遭抢的小宠物。

最后,当代沉香文化更加强调功效,强调沉香功用不代表丢失沉香的传统,相反它是从传统的使用历程里孕育出来的。沉香的功用实在太多太美妙了——它是“享受中的享受”,沉香能迷倒历代王室,是各个阶层都推崇的宝贝,天香妙不可言;它是“沟通中的沟通”,接人待物时熏闻沉香,能够放松心情,拉近彼此,畅谈无阻;它是“文艺中的文艺”,不仅历代文人雅客从事文艺创作时都会点香增益才思,帮文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沉香还能与任何文化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作品;它是“养生中的养生”,沉香凝神静心,行气通窍,调节神经中枢紧张、兴奋的状态,对高节奏高压力的当代人来说再合适不过。此外沉香能预防和治疗心脑类疾病、肠胃疾病、癌症等,还有急救功效。如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堪忧,新型病毒日益增多,我们不得不重视沉香的治疗功能和使用价值。

从秦汉到当代,中国沉香文化发展两千多年间,大致可分为“佛教用香、王室用香、文人用香,百姓用香”四大分支,各大分支主次有序、先后影响,又相互交织融合。其中以佛教用香作为主线牵引其他四大分支。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沉香仅仅作为珍贵的熏香用料,并未赋予文化或精神价值,佛教记载不少和香相关的故事与经文,《楞严经》中就谈到香严童子以香修法,随佛教传入后带来了沉香的祭祀、祷告、思想、实用等多方面的发展,丰富了沉香的内涵。

王室用香除了奢靡的享受外,多用沉香祈告上苍,以求风调雨顺,亦推崇用沉香礼佛;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又影响了文人用香,文人多用香修身养性,开启心智,少数文人亦透过沉香寻求精神灵魂层面的超脱。像李商隐、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知名香友,他们不仅留下了不少香方,还创作了大量与沉香有关的文学作品。

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都影响到了百姓用香,但文人用香的普及,却是百姓用香的真正“推手“,使香文化全面渗透了社会各阶层百姓。百姓用香则多用于祭祀、拜佛,日常生活。到了现在,各类用香文化基本融于一体,打破了所为“权贵“、”高雅“、”文艺“等壁障,回归到用香的本质。也许,这种回归也是佛家的一种方向吧。这也验证了沉香文化以“佛教”为核心的发展规律。

再问道,沉香是什么?

沉香可以说是条纽带,传递着古人的过去,承接着今人的未来;沉香也可以说是条网线,联系着异地亲友的思念,增进彼此的感情;沉香还是座大桥,帮助思念与文化得以前行;沉香更是火种,在国务院号召“万众创新“的年代,沉香又在引发中国创客领域的熊熊大火!

沉香,人类历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40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谁远谁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