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筱强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一门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地理知识点的零散性和复杂性,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了较大的困难。研究发现采取情境教学可以辅助学生的地理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语言情境 多媒体 生活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16
初中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尤其是天体运动部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难于理解,逐渐丧失对地理的热情,最终导致对该学科的忽视甚至是厌倦。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情境教学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那么,情境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展呢?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利用语言为学生建立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地理的知识性强,并且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背诵,因此很多学生感到地理的学习枯燥无聊,提不起劲来。另外很多教师上课只是单调地讲授知识,没有情感的投入,自身都没有热情,怎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呢?因此我建议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做到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让学生一听就精神为之一振,打破原先贫乏、无味的讲课方式,自己的情感投入带动学生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精炼简洁、生动形象,在保证便于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追求语言的美感。例如在讲祖国山脉、河流、平原、盆地的时候教师要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华山、嵩山、泰山等的奇观景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审美的意境,在美的体验中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情感的熏陶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形象记忆。教师还要充分开发自身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时刻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
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虽然已经进入教学领域,但是并没有和地理教学深入结合起来,教师对现代技术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例如展示课件、讲稿、投影等简单的方式,并没有为学生生成活泼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具有更宽广的空间还有待开发,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功能,例如在学习长江流经的省份和注入长江的一些支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和长江相关的音乐,听觉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对长江的关心,从而在学习和长江相关的知识时会更投入更认真,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没有压迫感也更容易。
二是利用多媒體的动态视频展示功能,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学生抽象思维贫乏,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总觉得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导致无法想象地球和太阳的关系。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视频并进行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减小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并加深了记忆。
三是利用多媒体色彩的真实呈现,例如在学习每个省份的标志性事物时,教师以真实又富于美感的照片为学生呈现出来,碧波粼粼的洞庭湖在湖南;巍峨宏伟的泰山在山东;连绵不绝的长城跨越多个省份;青翠环绕的丽江在云南;美丽的布达拉宫在西藏等。学生在一片惊羡声中加深了对省份的印象,同时增加学习兴趣。
四是需要教师注意的事项,多媒体营造教学情境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以多媒体为主,一方面长时间对着大屏幕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以课本为主,这是不少教师容易产生的误区。
再者,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的关系,生成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现实的联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和生活观。地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性的建构,还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个连自己祖国的省份名称和地理位置等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对基本自然现象的本质都不了解的人会有多高的生活素养呢?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不仅是在为祖国培养人才,也是在为学生介绍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教师在塑造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生活需要,发现知识和自己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有内心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例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时,教师可以结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换和昼夜长度的变化等生活经验,来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主动性。例如在讲我国地势、丘陵山脉、平原盆地的分布时,可以结合我国河流的走向,日常生活中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因为我国西部地势高多山脉丘陵,东部地势低多平原,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就很容易解释,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为学生营造富于探究性的问题式教学情境。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问题式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建立合作意识,发挥创新能力,实现学习素养的深化提高。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上课只顾以自己和课本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想象的空间,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接受支配和安排,更不会发现问题,主体发展的欲望被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方式压倒,导致学习能力的下降。
因此建议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做到多看多听多疑多问。教师可以在学生关注的问题中选取一到两个作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动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轻松、愉快的自由氛围里面,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打开,就会深入探索知识,实现对所学概念的整合和升华。例如在讲到地壳运动的时候,教师要引起学生思考,地壳运动都会产生哪些不好的结果和附带效应?此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常识,可能会回答火山、地震,但是附带效应像海啸、水土流失等可能会想不到,但是进一步探究就会找到答案。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和经过教师之口得到的答案哪个更能铭记于心呢?答案是明确的。
通过详细分析教师在初中地理课上开展的多种教学情境,我们发现无论何种情境的营造都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性建构服务,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生活素养,加强其理论运用与生活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