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婷婷
想象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通往世界的一块帆布,是什么推动了人在世界之中顺风顺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如同蹲在黑暗里,生命是静止停息的,没有思维的律动,无从感觉存在世界的美好。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它较之其他科目更便于煽动学生创造的火焰,使之旺盛。语文课堂是展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也是形成学生这种思维的锻炼场,教师要精编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以创造伊始,以创造为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求同存异——彰显学生个体性
玛莎·葛莱姆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这个表达是唯一的,如果你阻止了,它不会通过其他媒介存在,将会永远消失。”这句话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人的个体性,即异于他人的创造力。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这种个体性及创造力被一点点抹杀、侵蚀。在要求独立思考的时候,学生也是人云亦云,求同去异。将“异议”说成错误。这不利于学生对思维独立性的构建,个体化的沉默让语文课堂陷入危机,教师教学原地踏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无法形成,蜷缩不得伸张。为此,要求教师在同一课堂调换两种角色,既要鼓励学生求同存异,发现学生个体不同于他人想法的闪光处;又要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个体性,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成就唯一的表达。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视角挖掘到潜藏在语文中的美,感受到独立思考的自豪感,利于激发其兴趣,探寻每一篇章存在的真谛。
鲁迅的《孔乙己》及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是在写书生的血泪史,不同的是孔乙己与范进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接受不同的考试制度,遭受不同的人情冷暖。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受时代的摧残一步步接近死亡,在最后魂归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围绕自己的审美视角对他们进行一次对比。例如有的学生从他们对考场失意之后的态度切入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发乎别人所未发,从周围看客最细微的表情切入进行对比。总之,经过独立的思考,学生发挥个体性,萌生求异意识,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这一方面成就课堂,使教师教学呈现一种丰富性。另一方面,学生在独立辟径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质疑问难——彰显学生主体性
创造活动需思维带动,思维的运转受问题的牵制。问题的设置是一个围绕点,围绕问题,学生会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眼界、思维方式等等搜索一条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通向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运转,学生的主体性催化创造活动形成。可以说,问题设置、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途径,它是独立思考的结晶,彰显学生主体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使其掌握了课堂话语权,他们从敢说到能说再到想说,又从想说过渡到创造性的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紧锣密鼓在进行。在这里,教师应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敢于对经典、权威说“不”,在学科学习中质疑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找出答案。
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大概可以读出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理由,国人最致命的顽疾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思想、精神上累积的痼疾。鲁迅想用一支笔来为国人去病痛。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藤野是鲁迅的老师,在他身上闪烁高贵的品质,他给予鲁迅极大的帮助。可是,藤野是日本人,这种来源于国籍的仇恨可能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里蔓延,但鲁迅先生依然怀着崇敬之情,写下藤野先生,赞扬他高贵的品质。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怀疑:“鲁迅真的对藤野先生没有来自国籍方面的偏见及怨恨吗,为什么没有?”这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产生的怀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当然,答案也可能是无穷无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有创意的进行质疑问难,有创意的进行问题解答。在问与答之间,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会得到培养。
三、打开思路——联想与想象同施
思路的紧闭使我们在看到此事物的时候与彼事物绝缘,我们割裂了世界存在的联系性。不仅如此,思路的禁闭还使我们无法扩展眼前事物的内容量,想象力的缺失,让眼底的事物变得平淡,成为干瘪瘪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外物,我们不会将感情和思想寄予给物,更不会在语文学科涉及的篇章中感受情景交融的美。可以说,思路紧闭,联想想象能力就不能生成。而联想想象能力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手段。所以,为了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首先鼓励、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及想象能力,为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武陵渔人的行踪,将现实与理想境界做一次联系,通过桃花源的平等、安逸、自由生活之描述,来阐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中有两句:“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观往,未果,后遂无人问津”。这两处都表明桃花源的神秘不得往。教师可让学生联想:“想到桃花源,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说“梦”,有说“海市蜃楼”。教师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桃花源的人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联想与想象同施,学生更加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气息,更加觉得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想象、联想,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同一课堂,教师时时刻刻调换两个角色:欣赏者和引导者。作为欣赏者,欣赏的是学生通过课堂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引导者,教师为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引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潜力,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这种潜力破土而发,展现生命的新鲜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