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界定区分二者含义,并通过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入理解二者关系。
关键词:语言;言语;区别;联系
一、概念
语言:是指用于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说(写)的过程和结果。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的严格界定是:“ 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存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潜存于一群人大脑中的语法体系,因为语言在任何一个大脑中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群体中才得以完整存在。言语则相反,它是个人意志和智力行为,从中作如下区分为宜(1)说话主体籍以利用语言规则以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2)使他能够显示出这些手段的心理一物理机制。”[1]
语言是贮藏于每个社会成员脑子里的一个语法系统,一个“声音形象” 的仓库。语言是纯心理的,但它是集体的,是社会的,它体现了言语活动的社会方面。它是定位于音响形象和概念相连接的确定部分,有所谓被动性的、接受性的部分,有约定俗成性质的部分,它具有杜会性或集团性,其音响形象和概念意义两个组成部分皆有心理性质,它们彼此结合为同质的符号,并由这些符号形成系统,可以把握它、研究它。而言语则是心理物理的 是个人的行为,在言语活动中,它是次要的部分,它是言语活动中除语言以外的庞杂部分,具有个人性质的部分,兼有心理、生理、物理特点的杂质现象。[2]
言语活动即说出来的一句话或写出来的作品;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上述的一个更为形象的解释就是,将语言比作电脑中的字库,说出的话,写的作品就像电脑打出来的成果。电脑的字库是有限的,却可以打出千变万化的文章;然而电脑字库的排列也是有一定书目,也按章一定规律排序的。
二、联系
语言与言语是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其紧密联系表现在:语言只是客观地存在于言语之中,一切语言要素一一语音,词汇、语法也只体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之中,并从言语中吸取新的要素从而不断得到发展。这是说,人们的言语活动和通过言语活动所产生的言语作品是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言语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可以从极其纷繁的言语作品中整理归纳出全民共同的结构成分和运用这些成分的共同规则,它们的总和就构成了语言。另一方面,语言是言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贯穿在整个言语之中,贯穿在言语的各个方面。这是说,正是语言才使言语成为有别于人类其它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正是语言这一全民共同的结构成分和运用这些成分的共同规则的体系才使人们有可能说出或写出别人能理解的话,并理解别人所说或所写的东西。
语言和言语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确定了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一、语言和言语都是社会现象。二、语言和言语都与思维以及思维活动的成果一一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三、语言和言语都具有交际的功能。
三、区别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语言不可能是个人所特有的,它是全民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财产,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加以运用,进行交际的客观存在的工具是以音义结合物的一套符号系统供全民社会全体组成员作交际工具用的言语则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及人们运用语言所产生的结果。确切地说,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必须是在某一具体的交际场合中,为着某一具体的交际产生的“言语作品” 和可能产生的特殊的表达形式的系统。所以,言语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正是包含有思想内容的最小单位判断的言语组合。
语言和言语的差别具体如下:
第一,语言要素和目的,由某一具体的个人或某些具体的个人来执行的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总要造成具体的言语组合可能构成特殊的表达形式的系统。因此,我们说,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而言语则是个人或某些人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通过这种运用所言语要素,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语言要素的界限是比较明确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因此,一切语音要素、词汇要素和语法要素都属于语言言语要素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它除了有语言要素之外,还有不属于语言的非语言要素,如诗歌中的韵律、对偶等。从语言要素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语言必须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第二,它们不是使用语言过程中新创的东西,而仅仅是“现成”单位在人们言语活动中的反复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有两类语言单位,(一)词汇单位,包括词素、词和熟语(二)语法单位,包括够词的规则、构成词组的规则和构成句子的规则。那么,语言的语音要素则不能列为语言单位。具体的言语作品自由词组、句子、整个的篇章等,也就不能列为语言单位,我们把它们叫做言语单位,以与语言单位区别开来。言语单位由语言单位组成,但二者并不等同。
第二,语言的全民性和言语的阶级性。语言在社会发展一切阶段上都具有全民性、无阶级性,这是由语言的基本功能和它的工具性质决定的。言语的情况却不一样,它具有阶级性。[3]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远新.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于豪.论语言言语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简介:李新扬(1990—),女,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学生,文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