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2015-05-30 09:38张羽璇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极化隐喻

张羽璇

【摘要】颜色与道德概念之间存在隐喻关联,主要表现在黑色与不道德相关联,而白色与道德相关联。此外,黑白颜色视觉对比极化道德判断,使人们将道德行为判断为更道德,将不道德行为判断为更不道德。未来可探索黑白思维在生活中的实践作用,并将黑白效应扩展到一般的情境之中。

【关键词】黑白  道德判断  隐喻  极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7-01

一、前言

人们常会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个体所做出的行为进行好的或坏的评价,即道德判断。近年来,心理学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早期科尔伯格关于道德推理发展的研究认为,理性思维是人们做道德决策的唯一决定因素,但近来更多的研究集中于非理性的过程,将其作为道德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Hadit提出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人们形成道德判断是基于直觉的,只是在做了判断决策后再找出一些理由来证明这些判断。

关于这些影响道德判断的直觉因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情绪的作用。研究认为,强烈的情绪直觉常常在认知系统与情绪系统产生冲突和竞争时胜出,主导道德判断[1]。例如,暴露于肮脏、令人厌恶的气味中的被试,比没有暴露于这种气味中的被试,更加认为撒谎或偷盗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是错误的[2]。然而,社会直觉主义模型中对直觉的定义,并非指情绪,而是包括各种自动化加工的线索。那么,是否除了情感以外,其它的直觉因素也能独立于推理之外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近年来,不带任何情感效价的视觉线索——颜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研究,为以上推论提供了肯定的支持。

二、颜色与道德概念的隐喻关联

只要是有正常视觉的个体,都能体验到世界上丰富多彩的颜色。颜色对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某些颜色与道德概念之间存在特定的隐喻关联。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白色代表善良、纯洁,而黑色则代表不公平、罪恶。在西方, white person表示纯洁的人,而black man和black deeds则表示恶人和恶行;在我国,那些不道德的、欺骗顾客的商家都被称为黑心的商家,而道德高尚、没有劣迹的人则被称为洁白无瑕的人。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在给儿童呈现两个盒子,一个为白色一个为黑色,结果儿童更倾向于认为白色盒子里装的是好东西,黑色则相反[3]。Sherman 和 Clore通过Stroop任务发现,被试在指认白色字体印出的道德词汇、或黑色字体印出的不道德词汇时,反应时会更快;而在指认白色字体的不道德词汇、或黑色字体的道德词汇时,反应时会显著变慢[4]。该研究结果支持了白色与积极的道德价值相关,即道德纯洁;相反,黑色与消极的道德价值相关,即道德污浊。此外,在职业体育中,穿着黑色制服的运动员相较于穿其他颜色的运动员,看起来更有攻击性并且在惩罚的形式中更常受到制裁。可见,在各方文化中,“黑”常与“不道德”相关联,而“白”则与“道德”相关联,即黑白颜色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关联。

三、黑白对比极化道德判断

众多经验性证据以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检验黑白颜色与道德概念或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探究的都是黑白颜色与道德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黑白作为在颜色词语中出现最早的一对颜色词,其与道德认知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限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图片、标志、或生活习俗,如黑白太极图,我们发现黑色与白色之间存在很强烈的视觉刺激。那么,这种视觉刺激是否本身就能对个体的道德认知产生影响?有研究者将道德性很强的道德两难情境题,或一般的社会性问题,呈现于一个黑白棋盘背景上,让被试对情境题进行判断。结果发现,暴露于黑白视觉对比中能启动一种特定的心向,即所谓的“黑白”思维,相对暴露于中性的视觉背景下,会导致人们更极端的道德判断,即将道德行为判断为更道德,将不道德行为判断为更不道德[5]。一些增加了黄蓝对比条件却没有出现对比效应的实验补充证明,黑白隐喻的效应不单是受对比的驱动,而是与黑白的特定隐喻内涵相关。这也为颜色直觉和道德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系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实证支持,即黑白视觉对比极化道德判断。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者们从探索颜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中,验证了黑白颜色与道德概念之间的隐喻关联,并发现了黑白视觉对比对道德判断存在极化现象。这些发现推进了现有的道德理论,表明除了情感以外,知覺经验也会形成自动直觉,从而在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产生影响。这与Hadit的社会直觉模型一致,即不同的直觉因素(无论情感的还是非情感的)能独立于深思熟虑的推理之外影响道德判断。人们不仅在黑白颜色和道德概念之间持有强烈的联想,还会在形成道德判断时,采用隐含在视觉线索之中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如“黑白思维”。鉴于此,我们得到以下两点对相关研究的展望:

(一)黑白思维的实践运用。在人们的道德概念中,黑色常与不道德的、邪恶的概念相关联,而白色则与道德的、纯洁的概念相关联。因此,在广告媒体的宣传活动中可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结,以达到引起最佳共鸣的效果。此外,黑白对比的背景也可被运用于需要爱憎分明观念的场景之中。

(二)将黑白效应扩展到一般情境中。目前关于黑白思维的研究只局限于道德情境之中,然而,它是否会延伸到道德之外的其他问题的判断中呢?例如,关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决策性判断。若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探究黑白颜色对一般性问题判断的影响,将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Greene J D, Sommerville R B, Nystrom L E, et al.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J]. Science, 2001, 293(5537): 2105-2108.

[2]Schnall S, Benton J, Harvey S. With a Clean Conscience: Cleanliness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Moral Judgment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12):1219-1222(4).

[3]Stabler J R, Johnson E E. The meaning of black and white to childre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mbology, 1972.

[4]Sherman G D, Clore G L. The color of sin: white and black are perceptual symbols of moral purity and pollu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20(8): 1019–1025.

[5]Theodora Zarkadi, Simone Schnall. “Black and White” thinking: Visual contrast polarizes moral judg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3, 49(3):355–359.

猜你喜欢
极化隐喻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全极化探地雷达系统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双频带隔板极化器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极化InSAR原理与应用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