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虚、实探源

2015-05-30 10:48杨安青
大观 2015年8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留白

杨安青

摘要:声乐艺术作为传统美学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虚”与“实”的运用中也更加广泛。纵观我国声乐艺术表现,“大音希声”作为对声乐审美的最好诠释,在声乐艺术加工及表现中更显得意境深远。声乐艺术是以演唱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其与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演唱技巧的把握上需要融入辩证思维,才能获得美学层面上至高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声乐艺术;意境表现;虚实关系;留白

千百年来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等意境的表现在传统艺术创作及表现中应用广泛,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重要内容。诸如道家学派所提出的大象无形,将艺术实践活动与艺术创作进行了完美诠释。中国传统哲学渊源独特,“虚”与“实”作为辩证思维下的艺术精神呈现方式,更加推进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张力。我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尤其是在声乐理论研究实践中,无论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都在艺术手段的表现上融入了“虚实”风格,从而增强了音乐作品的韵味及审美追求。

一、声乐表现中的“虚实”内涵及哲学观

声乐是听觉的物化,对于无形的音响在感知上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与造型艺术相比,声乐艺术中的“虚”与“实”都具有意境美。回归到声乐艺术本身,来关照艺术表现中的情感与韵味,正是对艺术表现中哲学思想的直接诠释。哲学本体论中对内涵的追求即是“统一性”的存在,而反思“统一性”,从体认中来解释“统一性”,将是哲学范畴中和谐统一理念的整体表现。在《老子》中,对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从中来体悟“有”与“无”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哲学辩证观。老子在其辩证思想中,将“有”与“无”融入了哲学范畴,更是从蕴含无限的“有”中来动觉“无”,再从“无”中来延伸“有”,进而构筑了古典道学辩证哲学的深刻渊源。这种“无”中的有,并非是无物,而是对认识的一种反思,从“无”中来肯定万物消长,用“无”来架构其“美”的意境。这一思想在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应用历来已久。我国的声乐艺术及演唱多表现为含蓄而内敛,这种表演手法更能够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声乐是演唱的艺术表现,从“虚实”对照中来融入古典审美艺术,并从不过分张扬,又不过分沉寂中来表现质朴的内涵,实现声乐艺术的独特表现魅力。

二、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虚”与“实”

民族声乐作品中对“虚实”的表现较为普遍,特别是优秀的传统声乐作品,更能够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现中获得高远的思想境界,对听众带来深刻的艺术感染。宗白华在《艺境》中提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可见,对于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既是艺术表现的审美手段,也是艺术创作的深刻内涵。“虚”与“实”作为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两个方面,对中国音乐审美注入了无限的意蕴。以古琴曲《溪山琴况》中的“二十四况”之“远”况来表现古琴艺术中的“虚实相生”意境。基于古琴弹奏表演,左手抚琴如“虚”,右手弹琴如“实”,一招一式都贯穿于轻重缓急间,更使得琴乐艺术直达妙境。同样,在“虚实”美学观的运用中,对于传统声乐创作及表演艺术,明代王骥德提出“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将乐曲的意境表现倾注于演唱者的唱腔的对比与浸润中。我们从古代音乐创作实践来看,多数作曲家习惯于将骨干音符进行抄写,而对于演唱中的表现风格,则需要有演唱者自己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对唱腔的“精心添置”,使得声唱艺术圆润而细腻,凸显演唱者的美学追求和艺术修养。可见,演唱者在理解曲目及声乐作品中,要能够从自身的“虚实”表现中把握好歌曲的长短、高低、强弱、缓急,并从“润腔”的“虚实”、“有无”中融入美学意境,增强声乐曲调的艺术表现力。

声乐艺术是歌唱者艺术构思与审美理念的重要表现,对于具体的曲调、节拍、力度、速度等要素,作曲家往往从有形可感的“实”中来表现创作技法上的“虚”,演唱者在演绎作品中要将曲目中的情感表现出来,而其中的“情感”往往是声乐作品主题思想的凝聚。如在演唱《公仆赞》中,对于歌曲所反映的事实及人物特色,要从音乐作品的情感激发上来塑造“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形象;再如《英雄》的演唱,要能够从英雄的气概中来表现坚定的气节;再如歌曲《南泥湾》的演唱,对于陕北变江南的艺术表现,要从歌颂工农红军的辛勤耕耘的革命精神上来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声乐艺术与表现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形成鲜明的衔接,并从具体对象的表现上融入演唱者的思想与情感,并从音乐作品的深层意境和情思中传递出人物的形象和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借助于艺术中的“虚”与“实”,从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将作曲家的创作艺术与演唱者对作品的审美意蕴,通过声乐表现来完成艺术构思,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和谐处理。

三、意境是构建“虚”与“实”的内在表现

声乐作品在于歌唱,歌唱中的意境是锤炼艺术风采的关键。宗白华对“意境”的理解有五种:一是基于生理物质表现的需要;二是基于伦理互爱的表现需要;三是基于政治的表现需要;四是追求学术、穷究智慧的表现需要;五是返璞归真的表现需要。无论是哪一种“意境”,从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上,赏玩声乐中的节奏、色相、秩序、和谐更是对演唱者内心的反映,也是创设艺术形象,化实为虚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庆梅.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艺术教育,2009(09).

[2]李娜.歌者的灵魂——谈声乐艺术的表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留白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及民族特色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
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