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四大危机,催生中年教师“第二青春”

2015-05-30 10:48陈志祥
江苏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力童心

【摘 要】当下的中年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精神懈怠、学力缺失、脱离生本、职业倦怠等四大危机,这就需要中年教师盘活教育的“全经验”,追求人生的“新高度”,灵活运动“取舍哲学”,开启“全程成长”模式,通过“取变舍守,精神成长,防范消极应付”“取松舍紧,防范学力缺失”“取大舍小,保鲜童心,防范脱离生本”“取进舍退,诊断发展,防范职业倦怠”等措施,催生中年教师“第二青春”。

【关键词】中年教师;全程成长;精神成长;学力;童心;诊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52-03

【作者简介】陈志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

一、“中年关注”:教师成长研究的世界性眼光

中年是现代文化的产物。直到1895年,英语词典里才首次出现midlife这个词。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中年一般在45-59岁之间(亦有其他说法,男45-65岁,女40-60岁)。中年是社会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极大,是亟须社会关注的群体。

现行的教育管理普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因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其自身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价值。相比之下,对中年教师的成长关注不够。实际上,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内,中年教师将成为我国教师队伍组成的主体(超过50%)。当下小学里的中年教师,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一般初始学历是中等师范。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学校领导,或成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但其中大多数仍在教学一线。他们工作繁重,且有家庭重担,常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念头,这必将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中年现象”:教师“全程成长”的研究难题

中年教师群体中主要存在四大危机:精神懈怠、学力缺失、脱离生本、职业倦怠。

1.精神懈怠,累积了“精神负量”

从教二三十年,中年教师很容易产生惯性和惰性,从教之初的豪情逐渐消逝,教学理念日渐落后,知识储备开始捉襟见肘,教育视界日趋狭窄,有的甚至产生远离课堂、放弃职业的消极想法。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低、工作幸福感差、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态度消极。

精神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社会因素。因为“为人师表”,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但跨出教育圈子,又不得不直面思想与现实的差距。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导致心理、生理的“亚健康”。二是学校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铁饭碗”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举措使得众多中年教师心神不宁,惶恐不安。三是个人因素。如婚姻的幸福度、家庭的和谐度、子女的成长度、工作的顺心度,以及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个人的交际圈等等。长期累积的“精神负量”对教育教学、业务成长、素质发展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学力缺失,形成了“教育偏执”

学力指学问上的造诣,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随着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教育的环境、学校的氛围、个人的境遇也大为改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让许多的中年教师对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育行动等产生种种心理上的排斥,导致学力缺失,心理失衡。

当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建的平台比较多,而给中年教师的竞赛、培养、培训、竞聘的机会相对较少。在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教法、新技术的过程中,中年教师面临更多的困难,其适应期也更长。加之,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和中年教师坚守的教学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了中年教师对职业的不自信,产生危机感。故此,中年教师在当下的教改进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偏执”,学力水平降低。

3.脱离生本,安然于“麻木心理”

一部分中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好像无法逃脱经历修筑的围墙。狭隘的自卑和虚荣,成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导致了教育权威的下降,增大了与教育对象的距离。追根溯源,我们很多的中年教师自己的童心缺失了,远离了学生,安然于“麻木心理”。

4.职业倦怠,陶醉于“外部成绩”

笔者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中年教师都认为“有必要”终身学习、不断充电,但仅有40%左右的教师表示会“偶尔学习”,10%的教师“基本不学习”。究其原因,“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占80%左右。参加各级各类通识培训、专业培训,一半以上的中年教师是被动参与。

这就是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人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一级职称、荣誉后,丢失了追求目标,丧失了内驱力,进入了迅猛发展后的停滞期或平台期,逐渐用自我封闭构筑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围城。很多中年教师都有这样的心理:“成绩和荣誉该有的我都有了,没必要和年轻人竞争。该追求的也追求不到,没必要枉费精力和时间。”他们陶醉于外部成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欲无求,混沌度日。

三、“中年配方”:激荡中年教师生命成长动力的“绿色哲学”

中年教师应该努力避免故步自封,大胆探索新鲜事物,开拓新的领域,这样才能盘活教育的“全经验”,追求人生的“新高度”。

1.取变舍守的哲学——精神成长,防范消极应付

经验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保守是获取成功的大忌,陈旧的思维方式影响生命的成长,而“小富即安式”的消极应付是中年教师停滞不前的首要原因。这就要求中年教师求新求变,追求精神的成长。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中年教师的精神成长,就是消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保持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让自己持久地体验到宁静感和充实感。只有通过精神成长,才能使神经系统恢复到强健而富有弹性的本源状态,使心身和谐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精神成长,其实是一种求真的过程。中年教师的求真,不仅是求真理,求判断的正确,而且是求学习生活的真有所得:既生活充实,又精神充盈;既实现“自我”,又升华“人格”。中年教师的精神生长,离不开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建立在已有的生活阅历、现有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是一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过程。

精神成长,要以教育哲学作为思考工具。知名教育学者石中英教授说:“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会导致问题教师、问题教育的出现,因此,教师要用教育哲学这个工具武装自己,实现自我精神成长。

生命的成长,一定要让精神成长相伴一生。作为中年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呵护精神成长,防范消极应付,千万不可因迁就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2.取松舍紧的哲学——防范学力缺失,让自己张弛有度

重重压力下,大多数中年教师忙于工作,绷紧了神经生活。然而,生存的意义不只是忙碌,张弛有度才是最好的生活。中年教师对自己不要太过苛求,应适当地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与生成,防范学力的缺失。

倡导“超越性学习”。为了自我生命的丰满而主动学习,为了工作的有效而创造性学习,为了生活的丰富而跨文化学习,将学习视为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这才是完整的学习观、教育观。中年教师可以学学玩空间、写博客、晒微信、练书法、学画画、游山水、听音乐等等,努力让生活充实起来。这样,焦虑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少了,关注点多了,世界变大了,心胸也开阔了,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新的信心和期待。

倡导“碎片式阅读”。人到中年,极富成熟的魅力,正是精力和经验曲线双双走高的人生黄金期。此时,中年教师可以读“功利”的书籍以解决困惑,读“无用”的书籍以丰富积淀;可以养成“背囊”读书习惯,把读书当成是休息,给自己一个享受书香的空间;可以鼓励并鞭策自己在网络中学习……如此碎片式阅读,能树立起笑对人生的境遇观,用宽大的心胸和情怀去点化和塑造新的生命。

倡导“微格化科研”。纯经验教学已经成为过去,中年教师要把自己从俗务中解放出来,开展“微格化科研”,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坚持每天写一点,记下片言只语的随感,留下星星点点的思考,从随笔起步,从小文章写起,“积跬步而致千里”。

中年教师的学习就是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对实践情境的认识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3.取大舍小的哲学——保鲜童心,防范脱离生本

中年,做人做事要从大处用心,对于小的得失不可斤斤计较;中年教师不可自满于曾经的光环,不可自卑于曾经的遗憾,要从“小工作”的狭隘走入“大事业”的广博,从“小生活”的院落走向“大人生”的旷野,明晰“我是谁”“为了谁”,去呵护与修炼童心。童心在,就有教育的大道;童心在,就有正确的儿童观;童心在,就有教师的真性成长。

自由的心灵可以悦纳自我。喜欢自己,是因为别人的称赞;不满自己,是因为行为违反了规矩。中年教师的心灵因为成人世界而变得不再自由,因此中年教师要向孩子们学习,为心灵打开枷锁,像孩子一样认同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快乐自己。

欣赏的情怀容易接纳他人。中年教师难免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一般比较敏感,出于自我保护,往往戴上伪装的面具与人交往。这样就会错失与人真诚面对的机会。他们需要如孩童般拥有宽广的心灵,不先入为主对谁心怀芥蒂,也不苛求自己和别人,要用真善的眼睛、欣赏的情怀,接纳他人,欣赏别人。

好奇的眼睛可以享受生活。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拥有明亮的眼睛,并且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中年教师生活在新鲜、充满情趣的孩童世界里,应该用孩子般的好奇心去打量、探究这个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有不断追求新鲜、美丽的事物,才会童心永驻,心态年轻,不断提升自己。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中说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出矣。童心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应该拥有和教育对象一样的童心、真心,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对得住孩子,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4.取进舍退的哲学——诊断发展,防范职业倦怠,让自己再上新楼

中年,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任何时候,都应有梦,都不可以停止追求理想。应该静下心来,进行自我诊断,取进舍退,防范职业倦怠。否则会如找不到港湾停靠的小船,漫无目标,随波逐流。

实时诊断自我的专业素养。如:我精通任教学科吗?教学技能怎样?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吗?读过几本专业理论?能否胜任学科教学?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应该首先精通他所教的学科,不懂得这一门学科或对这一门学科知道得不是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

长线探察区域的教育高地。如:本地区的教育大环境怎样?能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教育环境?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身边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教学骨干?了解区域的教育教学信息,可以“借力发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

定期进行全域的教学反思。如:我的优点是什么?参与过哪些研究?获得了哪些成就?我的教学能力怎样?学生和我有距离吗?家长、同事、学生对我的评价怎样?我的心理阳光吗?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人,或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把握自我,发展自我。

(4)规划定制完整的教育生涯。如:未来,我有什么目标?我的弱点与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改之?我该如何为学生做得更好?我有童心吗?怎样找到一个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平衡点?一个懂得规划明天的中年教师,才能用自己的职业快乐和幸福去感染并引领学生实现快乐、幸福;一个阳光向上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积极进取、积极向上;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

如此循环往复地自我诊断,可以有效防范职业倦怠,再次吹响事业与人生的号角。

猜你喜欢
学力童心
童心烂漫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自然与童心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