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的哲学思辨

2015-05-30 10:48杨树亚
江苏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管理路径文化管理

【摘 要】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要学会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虚与实的关系,站好校长的位置,把握管理的精髓,在校园小事的处理中“接地气”,在办学愿景的追求中“上品位”。

【关键词】文化管理;校长行为;办学策略;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7-02

【作者简介】杨树亚,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江苏南京,210048)校长。

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行为,既要能“接地气”——校长要进得了“食堂”,关注后勤服务等专业之外的“家务事”;还要上得了“讲堂”,始终不丢弃“教学”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始终对教学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行为,更要能“上品位”——校长要能“入乎其内”,又需适时地“出乎其外”;要学会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不被日常管理中的琐事、杂事“绑架”,不受“非教育事务”所累。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行为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行走于“远”与“近”

学校管理的“远”,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上。文化管理中的校长,不仅要能让每位教师乐于埋头干活,更要善于提醒教师学会抬头看路,能够时时提醒自己将带领老师向何处去。

学校管理的“近”,主要表现为学校运行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具体事务。当下,很多校长的管理行为常常淹没在冗杂的“非教育”事务之中——师生安全、食品管理、社会活动、检查验收等。因为名目繁多,校长常常疲于奔命。因为疲于奔命,许多校长只能苟活当下。因此,很多校长常常和老师一起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文化引领中的校长,要学会行走于办学的“远”与“近”之间。“近”的管理,要求校长能够抓住教育的内核,着力于办学的主要问题,不能“跟着感觉走”,更不能“跟着任务走”;“远”的管理则要求校长学会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圈定出属于自己的具体的时间,以谋划学校办学的远景目标,设计学校发展的具体路径,并在深思熟虑、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多种维度,赢得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认同,进而形成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合力。

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行为,要努力摒弃“作坊式管理”和“家长式作风”,在教育梦想的感召下前行。这就需要校长敢于运用“断舍离”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整理学校管理中“近”的事务——该断则断,能舍则舍,可离即离——用心搭建学校管理中“远”的灯塔,进而照亮整个团队的前行之路。

2.掌控好“大”与“小”

小学校园内,校长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小”。校园中不可能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惊天动地的喜事。校园中更多的是师生安全、常规检查、家校沟通等日常琐事。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事相近。作为文化管理中的校长,首先需要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站稳脚跟,要学会笃定精力,瞄准小事,聚焦细节,把选中的小事做精致,从对待小事的精益求精中赢得老师的信赖。要习惯于每天早晚各巡视校园一遍,看一看孩子们的晨扫,留意一下老师们的晚辅导;要习惯于在每月一次的例会开始之际,通报前一个月中自己留意到的一两件不起眼的校园“小”事,旨在间接地向老师们传递一个讯息:我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之中。

校长管理行为中的“小”当然和校园面积无关。随着许多地区办学布局的调整,“航母型”的学校越来越多,一所小学动辄几千学生。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一个班级竟要挤进近百名学生。不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校长,都要善于做好“小管理”,“小管理”中可以孕育出“大智慧”。有一位校长新接手一所超大规模的实验小学,两个校区,七十几个班级,五千余名学生。如何从大学校中寻找“小抓手”,把管理落地生根呢?这位校长以“行政管理”和“课堂监控”为切入点,进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行政管理中,他运用“问题导向”和“项目推进”;在教学管理中,他抓住“预习单”这个“小细节”,引领团队聚焦课堂。该校长正是因为善于用好“小管理”,念好“小”字经,才让这所“大学校”运转自如,开展工作也才能得心应手,从而使学校步入文化管理的轨道之中。

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要念好“小”字经,不是要求校长事必躬亲,整天拘囿于学校运行的“柴米油盐”之中。但是,校长坚持不定期地躬亲于校园“小事”中,不仅有利于让自己的管理行为更“接地气”,也是在给自己的管理团队树立典范,激励校园中每一名管理者做实自己的分内之事。

文化管理中的校长更需要做好“大”的文章。这个“大”不是“大建筑”“大面积”,而是一种大气、大雅、大方。传道授业的学校,本应该是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这种文化,首先要彰显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之中。近年来,我们对校园中的静物进行内涵提升,发动师生为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廊石桥“起名字”“注内涵”,在此基础上凝练成“校园十二小品”。校园中,树还是那棵树,亭还是那个亭,但是因为有我们师生共同参与的解读,其释放出的内涵也就不一样,而这种内涵也应该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无声的资源。为校园静物注解,这样的“大文章”一下子让校园变得“大雅”起来。

校园是生命生长的地方,这个生命不仅指学生,还有教师。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行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努力支持并推动教师逐步走向文化自觉。近年来,我们努力通过“教师阅读”“引智培训”等打开全体教师的教育视野,通过“团队教研”夯实每一名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涵盖四个学科、30余名教师的六支“微型团队”的搭建,推动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专业的拔尖成长。

3.把握住“虚”与“实”

“实”,是每一位校长实施管理行为的内核。把工作做实,是指校长办学不仅要有思想、有主张,更要有行动、有举措。校长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守。

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的“实”首先体现于教学本身。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长未必需要扎根课堂,但是校长必须熟悉课堂,并不定期地走进课堂,了解课堂,把脉问诊,努力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当然,校长要站好位,既不缺位——不对教学工作置若罔闻,毫无话语;也不越位——不要抢了分管教学的校长、甚至教导主任的“活”。

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的“实”还离不开教学之外的社会担当。我认识一位校长,他常年驻守在只有8名学生的山村办学点上,关注留守儿童,承载社会责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这看起来是教育之外的事情,实质是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命成长的最好体现。

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还需要追求“虚”的境界。虚,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指校长要做更高层面的精神引领。虚,看不见摸不到,却有无形的吸引力。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管理不仅是能力的管理,学术的管理,更是校长自己思想的引领,人格的熏染。校长区别于副校长以及其他管理者的关键是,校长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校长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哪儿”,更要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校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老师在教育教学之余逐步树立起健康第一、德能并重、享受工作、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教育之外的生命成长的理念。老师们接纳了这些理念,就会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之中,更好地对待教育的对象——成长中的学生。

能够洒脱地出乎其外,方可更好地入乎其内。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要倡导教师智慧地工作,不做“老黄牛”,通过高雅的工作,让教师和学校在浮躁的当下赢得教育的尊严;文化管理中的校长,要倡导教师优雅地生活,不做“苦行僧”,通过有品位的生活,去唤醒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自信。有了教育尊严,有了教育自信,我们的学校才有办学的话语权,我们的教师才会不卑不亢地面对社会和家长。

校长管理,是平衡的艺术。如果说,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的“近”“小”“实”,是存在于学校管理“术”的层面;那么,文化管理中校长行为的“远”“大”“虚”,旨在把校长的管理行为上升至“道”的层面。术,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道,旨在追求教育的境界。文化管理中的校长,就是要努力让学校办学中“术”的工作得以生根发芽,“道”的工作得以提升境界。

猜你喜欢
管理路径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刍议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创新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电力企业财税筹划的相关管理路径探究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路径探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路径研究
市场营销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路径分析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新医改下探析做好医院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路径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高职学生文化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