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特色促发展已成为当下许多学校的现实选择和自觉行为,但特色局限化、项目化、形式化、浅表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学校特色建设其实是学校“个性”建构和生长的过程,需要植根传统,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规律,创设其自然生长的环境,以课程教学为重心进行转化,最终形成学校鲜明、稳定的教育哲学和先进、科学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学校特色建设;个性;办学传统;自然;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34-02
【作者简介】邹小飞,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江苏南京,210036)。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管理者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认识愈来愈趋向理性,但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特色建设其实是学校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是“个性”
不同学校,都会因历史传统、资源配置、学生特点、师资结构和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并受其制约,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植根于此。适合学校、被广大师生所认可的“校本化”方案,它应表达一所学校对其办学特征、发展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与追求。同时,它还应该是极度个性化,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能够引领广大师生在特色建设之路上不断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这种“个性”对学校而言,是整体的、由内而外的,触及学校内部深层次变革的,并能体现学校特色建设路径和实施方式的选择,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项目包装或美化。学校特色建设的“个性化”应当是学校诸方面工作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
二、“个性”植根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发展定位
一所学校所施行的教育活动最终都会以办学传统的形式,融入学校发展的基因。这种基因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会对学校的发展持续产生影响,并不因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我们欲以“特色求发展”时,首先需对此“个性”予以充分观照。
学校特色是不断建构和生长出来的,它不仅仅体现在特色建设的结果上,还体现在学校追求和实现特色的经验和过程当中。学校特色建设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也就是说学校特色建设是具有“校本”特征的,要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并发展于学校,不仅要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原有基础、传统优势等有充分认识、深度审思,还要对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怎样的人才规格追求等,作出明邹小飞晰的价值判断、合理取舍。
从办学传统中寻找“个性”,是对学校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可以找到学校特色建设的优江苏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许南欣E-mail:jsjy510@126.com质种子,而且也能找到学校特色建设的丰饶土壤;而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中发展“个性”,则好比提供这粒种子生长的阳光、雨露,是对种子萌生的培育,是育苗的必要条件,是在现实环境中对学校“个性”达成路径及方式的规划与实施。它直接决定学校办学传统中的“个性”能否得到继承发扬,并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以成就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建设必须在文化继承中发展,找准定位,只有基于传统,方能根深蒂固,只有明确方向,才能发现空间,枝繁叶茂。
三、“个性”的生长方式应该是自然的
自然,还是不自然,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事物与环境态势的关系,“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之后所稳定下来的确定态势。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个性”也需要在一个环境态势中提供其自然生长的机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基础教育要“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再次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两次纲要里均提出“办出特色”。如何办出特色?就学校而言,其基础工程就是造就尊重“个性”、不媚俗的教育环境。也许有人认为,过度的行政干预很难有学校特色建设的空间,如果仅仅因为外部的环境就采取一种妥协或者迎合的态度,那极有可能造成特色不特、没有个性或者特色泛化、泡沫化的现象。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学校也有它的个性存在,学校特色建设就是要让个性得以保持发扬,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质,它需要一个宽容而且善待个性的环境,需要在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以内部驱动守住那块“自留地”。
从根本上说,学校特色建设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指向学校根本、本质的发展,指向师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素质的终身发展,这应该是学校建设的共同目标,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的属性使然,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绕开此目标去寻求其他意义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个性的生长必须基于问题的解决。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必然会针对现实,将学校特色建设落实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这本身就是校本的“个性”行为,是国家继学校重点化发展和均衡化发展之后的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如果这样的行为不是建立在学校个性基础上的,并指向问题的有效解决,只能说是对学校“个性”边缘化的延伸。学校“个性”的自然生长有着符合规律、顺任而为之意。南开中学校长宋璞对于特色学校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是经过若干年教育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指出学校“个性”的生长必须基于问题的解决,是为了防止学校建设过程中,对现状一成不变的放任,要知道,“个性”的种子除了需要土壤、阳光、雨露,还需要我们为它去除杂草,施以养分,只有这样,它才可能回馈我们以丰硕的果实。
四、“个性”必须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心进行转化
学校特色建设中,是否对其“个性”给予了充分、有效的观照,要看其是否以学校的核心价值为统领,以有意识的评价管理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等为载体来体现学校的特色取向。其中,课程教学改革是重心。
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课程的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体现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因为教师是学校课程的执行者,是学校特色建设最有力的支撑,其教学行为直接决定了特色建设的效果。学校为了“个性”的表达而进行的项目建设、评价管理创新、教师培养等都要以课程的手段和教学的行为对学生施以影响。课程与教学应该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在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综合地体现了科技应用和人文风貌的总体水平,直接表现着师生的发展和发展成就,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特色。这充分地肯定了课程教学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个性”如何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心进行转化呢?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标准,表达个性,发挥灵性。
学校的课程教学首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范性要求,不能仅因发展特色而弃标准于不顾。在此基础上,可以追求课程教学的学校个性表达,就是课程教学要与学校教育哲学相匹适,让课程教学能够表达着、体现着学校的“个性”诉求。如果学校“个性”的观念没有变成课程教学的行动,仅仅停留在办学理念的解读,停留在“一训三风”和校徽等文化图标的表面设计上,对学校就不会有实质的触动。再次,学校要积极探索特色课程的建设,要基于学校的教育哲学,结合校本优势、地域优势,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让课程教学体现学校的创新意识和独有优势。另外,还要打造有特色的教师群体。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不同的教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志趣和追求,不同的专业倾向和投入,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积淀,不同的智能资源和教育理想。教师的不同个性必然带来不同的教学行为,如果能把教师的这笔教育资源开发出来,并且发挥到最佳状态,那学校的课程教学则一定是美妙而灵动的。所以,立足教师实际,发挥教师优势和特长,培养个性突出的教师也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