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民生之基。如皋市是教育部、江苏省共建的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单位。近年来,如皋市从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健全教育助学体系、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普高职教双轮驱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等方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区域;教育现代化;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29-02
【作者简介】陈晓东,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江苏如皋,226500)市长。
教育是民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之首,并强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5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规划进程过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作为社会民生之首的教育事业该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江苏如皋,滨江临海,是著名的长寿福地、花木之都,也是积淀深厚的文化之城、教育之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通过江苏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我市成功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江苏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并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单位。2013年,我市再次被确定为部省共建的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单位。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确保学生“就近入学”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立足学龄人口自然变化及新型城镇化、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生源变化,调整城乡学校规划布局,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功能,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主城区东部迁建安定小学,南部新建外国语学校,西部组建实验小学、新建如城小学,北部新建开发区实验小学、初中,各类硬、软件设施一步到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各镇(区、街道)坚持规模办学、集约发展,做大做强一所定点初中,两至三所定点小学。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89所,幼儿园72所。全市中小学校三分之二的校舍建筑面积为近五年新建,75%的学校达到江苏省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2011年,我市根据新的规划布局和群众需求,对施教区进行了稳步调整,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公平入学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择校”。同时,将外来务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确保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深化中等学校招生改革,大幅增加统招生计划,坚持将热点高中70%的招生计划作为推荐生计划,并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实名推荐,引导广大学生就近入学。
二、健全教育助学体系,确保学生“全部上学”
我市落实政府保障机制,强化资金配套和政策保障,连续多年将经费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成立如皋市学生资助联席会,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开展“圆梦济困助学”“壹基金”“金秋助学”“春蕾行动”等资助活动,构建群团组织、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等参与的社会化助学模式。建立学生资助中心网站,广泛宣传学生资助各项政策;开设“网站留言”“QQ工作群”等,及时为相关对象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解难等。此外,改变资助经费支付方式,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办理银行卡,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所有资助资金均实行打卡发放,保证资助资金的安全。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13.3万元,补助中职免学费3270.25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71.08万元,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1215.71万元,学前教育政府资助426.82万元。同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健康成长。建成全国首家留守儿童成长足迹馆和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馆。设立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基金,搭建“希望来吧”等平台,为流动儿童构建健康成长环境。大力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规模,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如皋特殊教育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教育项目成员学校”。
三、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学校“优质教学”
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通过抽签实行统一调配,同时开展城乡支教、互派交流、顶岗学习和镇内、镇际教师交流等。近五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交流教师4496人。其中,2011、2012年对如城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人走关系动”的统一调配,903名教师通过抽签落实去向,其中三分之二的教师走进了新的学校。教师的均衡配置,激活了教师成长的自动化系统,保障了施教区的顺利调整,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联合办学力度,积极探索结对共建和教育共同体建设等多种方式,在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师资培养、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建共享,加快缩小“校际差距”。着力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注重分类指导、分类评价,鼓励走特色发展之路。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共有8所,其中6所为四星级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有2所,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特级教师10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110名、骨干教师136名,新增数量、增幅列南通第一。
四、坚持双轮驱动战略,确保学生“全上大学”
如皋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赢得百姓支持认可的核心所在,区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本土实践创生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改革成为区域课改品牌,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市一万多名教师、近十六万名学生整体联动,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质量均衡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抽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普通高考、职教对口高考等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尤其是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市教育的核心优势和亮点,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期以来,各学校始终瞄准全省一流的目标,奋力拼搏,齐头并进,全市高中、职业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
五、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确保人人“终身要学”
教育高地是经济高地的重要支撑,打造教育高地必须与打造经济高地相结合,要围绕教育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与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服务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使学习逐步成为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是创造梦想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继续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坚定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如皋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