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萃芳
摘 要:《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和预测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的发展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被中国这个国度深深吸引。而各种景区英语公示语是沟通两国的文化桥梁。但在走访福建省福州市的两处景区——鼓山和于山时,笔者为各种景区的翻译问题感到深深担忧。这些翻译问题一方面容易因信息传达不够明确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大国形象也有所损害。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旅游景区;英语公示语;翻译
1.探讨景区公示语英语翻译的必要性
景区公示语的英语翻译一方面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与旅游景点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信息,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准确的翻译可以在让他们对景区有相应的了解后,激发他们出行的兴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翻译不仅要超越语言的障碍,更要逾越文化间的鸿沟。中西文化的差异十分巨大,我们要通过准确的翻译,让外来游客在领略中国秀丽山河的同时,能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了解。探讨景区公示语英语翻译问题,就是在为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做贡献,因此,探讨景区公示语英语翻译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福州两处景区公示语英语翻译的问题分析
在于山观赏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如下的翻译。《游客须知》上第十一条:”For minors and youth groups to visit for free, please one day in advance booking”,这句不仅存在十分严重的语法错误,并且逐字译的迹象十分明显。这是翻译里最为低级的错误。更让游客“叹为观止”的是对日期的翻译,比如”03月01日至05月31日8:00~17:30”翻译成“03 month 01 days to 05 month 31 days 8:00~17:30”即便是让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翻译都会有“胡译,滥译”的感受,更何况是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友人呢?而在鼓山的观赏过程中,笔者本以为某些公示语的翻译还是可以表达准确的意思的,然而在与攀山途中偶遇的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了公示语翻译礼貌原则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被翻译成“Enhance safety awareness, obey rules and regulation, and never hesitate to do just and brave deeds”“游客止步”被翻译成“Tourists Stop”“勿踩草地”翻译成了“Dont stamp on the grass”。这些公示语在外国人看来,都含有命令的口吻。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出现了意义的变化。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型,要提高游客的接受程度,就应该使用具有人文关怀的策略。在美国某植物园的草地上有这样一个公示语“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这样的说法会让读者顿时心生怜悯,达到很好的提示效果。而表达“游客止步”的时候,用如此强硬的“stop”会让游客产生十分厌恶的感觉,更为恰当的翻译应该是“Staff only”,这与鼓山景区的译文相比,大大提高了公示语的可接受程度。
3.浅谈归化视角指导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语翻译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将归化解释为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和外国文化。翻译的最大目的是让外来文化的读者接受,译者进行翻译手段的选择时是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实用型文本的翻译是以传达信息,施加影响,呼唤行动为主的,景区公示语的英语翻译更是如此,所以不应该使用“异化”,而是提倡“归化”,从而减小中西文化的差异,达到信息准确传达的效果。黄忠廉教授指出变译是一种宏观方法,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要,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在归化视角的指导下,景区公示语的翻译采用变译手段是十分科学的。在进行公示的翻译时,保留所要传达的中心意思,删除冗余信息,力求译文的精炼与信息的集中,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扩充法,扩充文本的信息量,使外来读者充分理解公示语,才能促进文化交流。总之,在景区公示语的英语翻译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汉英两种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的差异,阅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思维习惯,以及这种文本自身的独特文体风格,还要满足所编内容的要求。因此,在归化视角下采用变译的方法进行景区公示语翻译是十分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吕嘉琦.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2]李 婕.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3]柳 婧.关联理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大学,2012.
[4]叶 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