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 20:18周少四
今传媒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周少四

摘  要: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科阶段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教学体系上,按照拉斯韦尔“5W”模式划定的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的顺序和思路来进行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方法上,对传播学核心知识进行图表式的概括与总结,便于学生掌握与识记;在教学内容上,拓展与充实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知识,并对传统理论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126-02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和发展方向,掌握信息传播的形态、模式、规律和技巧,提升媒介素养,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变革和国际化传媒竞争趋势,增强运用传播学理论解决社会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播学课程难教、难学、难懂也是学者同行们的普遍心声,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三难”问题更加突出。之所以“三难”,主要还是与传播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有关。首先,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理论体系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其理论性、抽象性与应用性特征非常明显,表现在教学上则需要师生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这无疑增强了这门课程学习与教学的难度;其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新媒体的勃然兴起,媒介生态已经悄然改变,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播学经典理论需要新的诠释,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新的调整,虽然传播学教材一版再版,也只能跟在现实后面吃力奔跑,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互联网思维,紧跟媒介技术和传播理论发展的最新步伐,在动态的媒介环境中开展教学;再者,传播学是一个“舶来品”,诸如“两级传播”、“沉默的螺旋”、“媒介即讯息”等经典理论的产生背景是西方文化传统和话语体系,其思维方式、人名地名和背后的故事都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因此,讲授传播学课程是对教师学术功底、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甚至综合素质的考验。笔者在十二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与反思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有几点不成熟的心得与思考就教于同行方家。

一、关于传播学课程体系的探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概念、范畴、原理等知识体系。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传播学课程该讲些什么,又如何讲述呢?首先,在传播学教材的选用上笔者比较分析了国内的十多个版本,并与诸多同行进行了交流咨询,发现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应用最广,知名度最高,其影响力从两个数字可见一斑:1999年出版以来重印20多次、发行50多万册。这是一本旨在构建传播学核心理论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好评,因而被很多新闻院系列为考研必备参考书。笔者在十二年的教学实践中,十次选用这本教材,但在讲述顺序上有调整,在内容选择上有增删。这本教材共十五章,从头到尾讲下来,学生反映知识点多,内在逻辑性不强,并且教材的语言学术性强,深奥难懂。相比之下,田中阳主编的《传播学基础》(岳麓书社2009年版)按照拉斯韦尔“5W”模式划定的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的顺序和思路来进行教学,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该教材因为是多人合编,语言风格与理论深度不够统一,影响力有限。因而,笔者按照这本教材的逻辑体系对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的讲授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如表1所示):

对教材做出这样的调整之后,传播学知识讲授的逻辑性更强了,但带来的新问题是不便于学生预习教材,为此笔者每次在第一堂课便说明课程性质与教学方法,并将此表发给学生,使学生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在讲述每一个专题时都会复习和提及“5W”模式及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使讲述的脉络更加清晰。在课程讲述过程中,笔者还会向学生推荐相关著作与文章,重点推荐的是李彬的《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3年再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三版),该书文采飞扬、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系统讲解了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理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考虑到该书散文式的表述方式,在体例上不如《传播学教程》完备,所以最终没选用其作为教材。

二、关于传播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依阿华大学

依阿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夏威夷传播研究所

“集大成”:1、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2、主编第一部传播学教材;招收培养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生。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传播学概论》(1973)

美国的多所大学

1.“媒介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2.“地球村”概念

《机器新娘》(195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媒介即讯息》、(1969)《地球村》(1980)

鉴于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很多同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教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并正在致力于构建传播学教学案例库。教师不仅要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产生渊源和背后故事了如指掌,而且要紧扣传媒动态和时事,信手拈来加以分析。除了注重授课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之外,笔者还注重授课的条理性与明晰性。在传播学发展史中,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传播学鼻祖施拉姆和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等六位学者的贡献是最令人瞩目的,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大多也与此六人有关,为此笔者为学生总结了如下表格作为贯穿传播学课程的线索和大纲(如表2所示)。同样,在效果分析领域,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新闻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等六种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理论的提出者、提出年代、提出背景、核心观点、简要评价等要素也列了一个表格,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这几个表格犹如这门课程的地图和导航,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一览无遗,重点突出,便于识记。

三、关于新媒体教学内容的思考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空间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服务,万物互联。正如美国《连线》杂志高级制作人、《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如果一个传播学教师在十年前还能照本宣科卖弄那些深奥的经典理论的话,现如今已经不可能了。微博转发的热点、微信流行的段子、QQ热议的图片,教师如果茫然不知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沟通。自媒体存在“把关人”吗?网络虚拟空间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网络群体极化与现实群体极化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没有涉及,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虽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在2011年的第二版充实了网络传播的有关内容,但与如今移动互联网全面介入我们生活的媒介环境相比,那也只是点到为止。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讲话,官方打击网络大谣,在乌镇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华网成立新闻无人机编队等,笔者关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和动向。去年8月25日至9月3日,央视播出了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这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笔者以传播学课程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写观感,然后再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的专题讲解,以此作为传播学教材的有益补充,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传播学本身就是一块开放的、既注重理论建构又强调实践应用的学术领地,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动态的发展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田中阳主编.传播学基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 禹卫华,张国良.传播学转型:趋势、理论与方法——与国际传播学会(ICA)三任主席的学术对话[J].新闻记者,2014(2).

[4] 黄肖肖.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