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雕塑艺术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中,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更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在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下,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可能并且拥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为当代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增添了几分色彩和想象。
关键词:城市公共雕塑;审美;艺术鉴赏;雕塑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在不断变化。就雕塑艺术而言,作为一种立体的形式存在,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拥有了二维绘画所不能被取代的作用。那些被专家称为古代真迹或者是稀世珍宝的“艺术品”们,在它们出现的年代,有的被用于当时达官贵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有的更是寻常百姓家里的生活必须品。而到了如今这个科技时代,拥有当时那种艺术水平的生活用具显然已经是一种梦想,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洁、科技化的产物。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因此消退,城市公共雕塑艺术,可以算是现、当代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城市公共雕塑的范围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广得多,比如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中就囊括了我们熟知的纪念性雕塑和区域识别性雕塑,他们具有一个年代、一段历史又或者一座城市的象征。然后还有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以及让人过目不忘的像地景雕塑般的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最后还有风格性与建筑性的雕塑,这些组成了当代城市公共雕塑。
城市公共雕塑的存在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它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是人们对于审美需求的最强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持续性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与公共文化相辅相成的。可以说,雕塑的公共属性既是它本身的实质属性又是形成外在公共空间关系的外部功能。在这里,对于审美公共性的理解是——对于某种物体或者某种感受拥有个人情感倾向和审视观念后在公众群体中产生的共鸣。
艺术鉴赏本质上不同于自然事物的鉴赏,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态度则完全不同,艺术作品的审美态度在读者初级感觉出现以前就以一种期待的方式存在着。因此,对于这种公共审美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因素来归纳和总结。
首先环境因素。环境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试问如果将杜尚的小便池不是放在美术馆而是放在了街道上或者只是某个公共区域,它简直就会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因为它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环境的不和谐,可见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对于依附于环境的城市公共雕塑,与其说是雕塑存在于公共的环境中,还不如说公共雕塑为环境创造出一个新的环境氛围,是达到一种审美境界的前提。一个放在环境中的雕塑,因为有了环境因素的参与,才成为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品,正因为有了环境,雕塑才有了公共价值,这里所指的环境是指带有艺术创造性的物质和精神范围。
其次,既然是处于一个公共环境中,城市中的建筑物与人对于公共雕塑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有了人类的介入确立了公共雕塑的存在意义。从视觉和知觉的角度来看,当人们看到眼前的雕塑后所产生的喜爱或者是浮想联翩或者跃跃欲试想要参与其中,这些都是艺术家利用人们的行为心理来组织或制作一定的参与性内容,来吸引观者成为作品的一个有机部分。艺术作品是一种有待观者去填补的图示化实体,观者想要欣赏那些作品,就会“有期待”地去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其中每一种的内在和谐。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王向峰教授在《美的艺术显形》中提到:“艺术欣赏是处于直觉与理解之间,无意与有意之间,体验与思维之间,感悟与理性之间的活动。”
除了视觉以外,触觉的加入增加了人们对于眼前事物的亲近感。不同于封闭空间的架上雕塑,观众被禁止与这些作品有除了“看”以外的互动,公共雕塑所营造的艺术空间将人们置身于其内置的空间中,不管是在公共雕塑旁边还是“雕塑空间里面”,互动的过程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愉快感觉,这些公共雕塑在人们内心的接受度大大提高,正因为如此,这些被大众接受的公共雕塑,它们使人们产生一种共识,被大众喜爱。
然而,除了环境之外,这些雕塑本身的美,也是非常关键的。这里所指的雕塑美,是一种和谐美。这种和谐美,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除了之前环境与雕塑的主客的协调外还有雕塑形式的各方面协调。在公共雕塑的形式方面,它包含了造型形象的多样性、质地材料的多样性、比例尺度、张力等等。
在我们常见的公共雕塑中,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镶嵌在泥土表面,有的体块分明横竖交错,有的体态丰盈,有张有弛体现出物象的千姿百态。再结合不同的材质、色彩,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因为相同题材用的不同材质或比例表现,让大众更为喜爱、关注。比如在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上,艺术家们往往会考虑偏具象和写实的表现形式,再结合石雕与金属的材质,使此类公共雕塑在人们的心中具有崇敬的心理。因为这两种材质都有一些共同点,第一,运用大体块或者是大面积的处理,让这些雕塑有一种威严的、刚正不阿的光辉形象;第二,它们的保存更为持久。也许过了几十甚至几百年,石头和金属是不容易被环境的风吹雨打所损坏的,相反,有了这些偶发性的要素,使雕塑本身的视觉感受多了些岁月感,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时代感。其次,有的较为抽象的表现形式,它们形成了一种可以认知的形象符号,加上色彩的结合,使某些公共雕塑承载了城市的精神标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里斯托夫妇利用鲜艳的布包裹议会大厦、山川、河流等,与景、物、人产生密切联系,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可以说在当时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另外对于一个公共雕塑的比例尺度。史密斯泰曾经说过:“尺度决定一个物体,但是比例决定艺术。”可见对于一个公共雕塑的比例尺度,不是单纯的大就可以成为公共雕塑,这个概念的形成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又上了一个台阶。亚里士多德曾在书中写到:“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个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大小:因为要依靠和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活的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得活的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另外还有一种理论“比例的意思,是整体与局部间存在着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必要的关系,同时,比例还具有满足理智和眼睛的特征。”对于挑剔的大众来说,他们也不会允许任何一件他们认为可以造成他们不适的雕塑存在于城市中的某个角落的。
最后,难度最大的是对于张力的把握。张力是一种种矛盾形态,看似静止的雕塑通过了差异对比、变形夸张等给予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它包含了一种韵律节奏,并且雕塑本身的一种延伸感似乎可以向更远的空间或者是内部的空间蔓延。在艺术家的表现下,达到艺术与人与环境之间的无限可能性。因此,结合之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一个公共雕塑在城市中,一定要达到自身的和谐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才可能成为大众审美观念中的共识,或者说是符合大众当时的心理,从而达到人们审美的标准。
在城市的公共雕塑中,有部分的作品并不是依靠体量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取而代之的是它与环境和人之间的巧妙结合。日本雕塑家创作的现代环境雕塑《宇宙空间》被安置于周围风景如画的草坪上,不锈钢制作的菱形体,造型简洁。在它不锈钢这种材质的运用下,结合自然的日光,将周围的景色、建筑物、人都融入到了雕塑的本身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景色中的雕塑,又可以在雕塑中看到置身景色中的自己。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雕塑与人之间产生了互动。类似的雕塑还有图一中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之间制作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它由七个球体和七个圆环构成,由大到小组合,在不同的那一边反射出的建筑象征着重要建筑之间交相呼应的视觉效果。暗示环境与周围经过的人之间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也是一种向往和谐自然的视觉效果。
另外,图二中的雕塑是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雕塑。与其说是一组群雕还不如说是当代都市人的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写照。被刻画的男人一手举着电话,一手提着西装,但是丝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看到这组雕塑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也反思一下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看看周围的景色关心下周围的人了呢。这组雕塑不同于之前的两个雕塑,还是带有一定的启示寓意的。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表达形式,但是作为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于更为广阔的环境和人群中雕塑艺术,这种主观的基础上必然会加入一些客观的环境条件,再加上每个人对于眼前事物的个人喜好与文化素养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念。由于我们某种观念的不谋而合达成了一种对于审美的一种共鸣,形成了所谓的审美公共性,这是人对于作品有意无意之间的意念转换,也是视觉与知觉的相互碰撞。这种公共性不仅说明了我们当今时代科技腾飞的同时,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增加,更加说明了我们大众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2]王菊生. 造型艺术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5.
[3]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
[4]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金怡韵,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