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州大学主校区景观看本土文化的建构

2015-05-30 16:54:59陈晨黄静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建构景观

陈晨 黄静

摘 要:苏州大学主校区延续了西式方院式为主、吴地传统园林意境为辅的东吴大学旧址空间关系。在建筑风貌上,一方面顺应中国近现代建筑演绎的时间轴,呈西式折衷主义、混合式、现代主义与新中式等样式的交替演变;另一方面,观照旧址与新中式建筑一条街干将路的空间轴,力求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建筑中重构本土景观文化。

关键词:苏州大学主校区;景观;本土文化;建构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差会之一——监理会,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上,于1901年合并苏州中西书院而成。经由1901年~1937年募款建造,形成占地6万平方米的教会大学。东吴大学旧址及其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北拓空间,共同构成如今苏州大学的主校区。

1 空间格局中的本土文化表达

1.1 1901~1937年东吴大学空间组织

旧址总平面整体呈纵长方形,并以建于1903年的林堂(钟楼)为界,划分为两大公共空间:其一,为揽秀楼、蕴秀楼等当时的高级教职员住所、女生宿舍,与护城河内河围合形成的集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其二,由林堂、精正楼等多功能教学建筑,围合形成的东吴大学中心区。两大公共空间为北校门、林堂、草坪草场南端构成的主轴线统合为一,整体布局中轴对称,与欧洲12世纪~18世纪末常见方院式校园形态极其相似。

因建基在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以及以市肆、园亭盛的苏州文化传统基础上,旧址内亦渗入灵动的山水亭台意趣,如1929年在林堂以东边界处的石岩花园与仁寿亭(今沁心亭),高级教职员住所西侧的龙泉草坪等。

1.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北拓校区空间关系

由东吴大学旧址北拓至干将路南界的校园,集中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北向南,主校区临干将路的北大门、工科大楼、林荫道、旧址北大门、林堂、王健法学院等,构成的主轴线串联起主要校舍和交通动线,基本承续了旧址的方院式空间形态。同时,局部私密、半私密区域亦采用取法自然的园林意境,营造开合有致的诗意空间。从整体空间关系来看,北拓校区基本遵从了东吴大学西式方院式空间为主,曲径通幽的园林式意境为辅的空间组织关系。

2 建筑风貌中的本土文化建构

2.1 旧址西式折衷主义建筑骈列与本土建筑文化苏醒

旧址内的多功能教学建筑与师生宿舍,以复合了哥特式、殖民外廊式、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折衷风貌呈现。然而,参照东吴大学建校的二阶段,以及主要建筑的建造时段,可以发现,由于设计思潮因时而变,西式折衷主义的共性中亦蕴含着微妙的变化。建于晚清与民国初期的林堂、精正楼,正值殖民外廊式建筑播布国中、西方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影响国内审美取向的时代。因此,多造型繁復、风格堆砌。但复兴传统的观念似已潜藏西式风波下,林堂外廊的鼓墩式柱础,与精正楼顶老虎窗上的博风板、悬鱼或可为证。民国中期以后,复兴传统以抵御殖民文化的建筑观念日盛,加之,西方相对简洁的装饰艺术式与现代主义引入国内。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建筑大多规整简朴。诸如样式趋简的司马德体育馆,将中式歇山顶置于西式墙体上,言传了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观念。

2.2 旧址内部本土建筑文化再现

由石岩花园、龙泉草坪等构成的师生静修处,建筑以六角亭、石砌月洞门与微型石拱桥为主。例如,六角亭的绿琉璃筒瓦栗色柱之间为简洁的万字不断纹挂落,藻井和船篷轩上是收束明显的攒尖顶,藻井、轩梁之间借由垂花柱衔接。鼓墩式柱础旁六个福寿石墩支撑着柱间坐凳。整体观之,反宇飞檐、水戗飘逸,十足吴地园亭特质。

2.3 北拓校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因在天赐庄博习书院基地上扩建而成,以及美国传教差会创立基督教大学的初衷,北拓校区不乏西方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与混合式建筑。例如,兴建于1903年的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以其殖民外廊式灰空间、罗马式砖砌拱券、车木栏杆等西式折衷主义建筑风范,成为旧址北拓校区中代表性历史建筑。景海女子师范学校西侧的陶然亭,保留了民国初中期典型的“混合式”建筑风貌。其挂落以下8个简化的爱奥尼亚立柱,支撑起上部的八角攒尖顶,脊条、戗角等中式建筑构件,且柱间枋上以绿色草龙装饰。除此以外,明万历廿五年(1597)[1]的长洲县学附属建筑——文星阁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四层方形,砖结构木质楼板梯级,自下而上收分处理。其上为四角攒尖顶,并以葫芦结顶,水戗发戗明显,通体无甚装饰,颇得明初建筑风范。

2.4 北拓校区50~90年代建筑中本土文化的消长关系

建于20世纪50~90年代的建筑,基本以混合式、装饰艺术式与现代主义样式铺展开来。例如,建于50年代以后NO151学生宿舍,为砖木混合结构上覆以歇山式屋顶的“混合式”建筑样式,其歇山式屋宇正脊两端的鸱尾、博风板、悬鱼结构比较精致,戗脊上的兽形饰件也颇为生动。此外,简化的檐下彩画与窗间墙上硕大的云纹雕饰,记录了传统建筑向现代转型的过程。80、90年代的建筑,因建筑观念流变及所在区位不同,大体呈现装饰艺术式、粗陋的现代主义,以及本土建筑文化复苏的新中式风貌。如建于90年代,毗邻东吴大学及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的存菊堂,从区域风貌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角度考虑,采用简化的券柱搭建入口门廊这一装饰艺术式设计手法。脱离文脉的80、90年代现代建筑,多分布于远离东吴大学与干将路的中间地段。新中式建筑一条街的干将路南侧区域,部分90年代建造的学园餐厅、敬文书院上,则呈现了些许本土建筑符号。

2.5 主校区21世纪新建筑中的本土文化建构

在观照历史与地域文脉的时代诉求下,一批21世纪以后的新建筑,纷纷从苏州造园艺术与吴地传统民居中汲取建筑元素,开创了新时代的本土建筑文化复兴之路。例如,直面干将路的工科新大楼、东吴大学旧址内的王健法学院,以及旧址北侧的图书馆等。工科新大楼中轴对称,架空层两侧建筑以连廊相接,其上为四坡攒尖顶,檐部上虚下实,粉墙青色琉璃瓦与天色辉映。窗棂、窗间墙以直棂、卧栏式线造型为饰。图书馆为观照旧址内的西式折衷主义建筑,入口门廊采用了高敞厚重的拱券,两侧亦设置顶天立地的壁柱。而室内则以月洞门、花格窗、中庭园林景观等主导,实现了西式折衷主义、现代主义与新中式建筑语言的有机复合。

3 对当下高校新校区景观文化表达的启示

由苏州大学主校区景观的本土文化建构,延及当下新校区的文化表达,认为:其一,需观照老校区的空间结构、建筑环境等,以期实现新老校区景观的一脉相承。其二,重构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从合院式空间布局、园林空间意象与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入手,复兴新校区的本土建筑文化氛围,以期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提升中国高校环境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 徐显卿(明).长洲县学新创文星阁记[M].

[2] 吴竞.略谈东吴大学建校经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116-119.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建构景观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火山塑造景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33:34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1:30:21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2:38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