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以突出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以快乐教育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使孩子养成好思索、喜探究、善表现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堂构建新世纪的人才,既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又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课改新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
一、让每位语文教师都成为能使学生快乐的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教给学生应该有的知识,教会学生应该有的技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成为能使学生快乐的人。这也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更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决定的。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增强教师自身语言的幽默感
小学里,大多受学生喜欢的是语文老师,他们一般都带有一些幽默感,因为这样,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有生机,使紧张、沉闷的气氛开始活跃,减轻了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2.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可大胆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结果的生成过程。?
3.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十根手指也有长短”,学生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与练习,而且多用鼓励与表扬,让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都感到自己学到了新知,掌握了技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心中“语文难”的想法,使他们也能轻松地学习语文。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让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用人的感情、意志去激活语言,用经历、心境去补充语言,用联想、想象去联系语言,创造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逐步发生感悟来施教。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阐明,作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这样的培养目标,其途经便是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逐渐形成。这一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不太容易落实。可喜的是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设计的目标、过程、内容中人文熏陶得到体现。老师们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儿童的情感世界。这样的教学真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例如,老师在教学《两只鸟蛋》时,要始终把握学生的情感脉落,激起学生对小鸟的爱怜之心,并且设计:“你想和鸟妈妈说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非常微妙地把已经激起的情感,让儿童在句式训练中表达出来。这样的语文課便会洋溢出更多的情趣,能撩开孩子无边的思绪和遐想,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能得到升华。
四、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另外,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绽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