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冲
[摘 要]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初中数学各版教材均在后面增设了“活动教学”环节.实践表明,重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初中数学课程建设的有力践行,能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 活动教学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05
一、当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江苏省自2004年秋季期全面使用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以来,经过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氛围,教师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的观念未能实现真正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还仅作为一种口号,在实际的活动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形式仍以自身为中心,“穿新鞋,走老路”,无法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正如杜威所说:“即便在教室中,我们亦开始认识到,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地方,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
2.教师组织活动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无现成可用素材,许多教师在活动教学中面对出现的诸如“如何选取适合学生活动的问题”“如何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开展活动交流”“如何选取适应课程的评价方式”等问题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组织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注重教师业务培训,学校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3.活动教学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支撑
具体体现:(1)活动教学与考试制度相违背.当前的中学教育仍以分数作为升学的重要指标,而活动教学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在“分数”上收效,所以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解决的办法是教育部门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制订出一套适合课改要求的评估制度.(2)学校活动教学的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制度建设不尽完善.许多学校在开展活动教学时,盲目地划拨课时,未能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尚未制定出规范的、常态化的实施制度.
二、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遵循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原则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并能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1)发展性原则——目标确立.(2)综合性原则——内容整合.即通过选取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3)层次性原则——活动开展.即要充分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方式与能力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和创造的机会.(4)自主实践原则——方法的选择.即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策略去解决问题.(5)多样创新原则——活动模式.活动形式包括观察、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课题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
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具体准备的内容包括:(1)教具、学具的准备.活动中如需用到教具、学具,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2)相关知识的准备.如开展“如何用废旧电池”的教学调查,师生需具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知识,制作统计图表以及分析数据.(3)组织安排准备.活动的主题确定之后,需对参加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组,确定小组长及各个成员的具体任务,限制任务的完成时间.教师还需对具体活动进行跟踪和引导.
3.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案例一]动手“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走进图形世界》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了立体图形的构成,教师适时安排“想象设计包装箱”的活动.具体要求:“某种学具盒,长16cm,宽6cm,高3cm.请用最少的材料想象设计一种每箱能装下30只学具盒的包装纸箱.”动手操作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形状、大小一致的学具盒进行想象模拟摆放.通过动手实践,许多学生运用“先少后多”的摆放方式,从“2盒3种叠放方案”开始,结合画图交流想象30盒的叠放方案.最后教师运用课件辅助演示验证.
评析: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空间想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操作活动,此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所决定.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制作模型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时,可先指导其画出长方体、圆柱、棱柱等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剪切与拼装.
[案例二]动手“做”数学——辨别知识真伪.
一位名师送教下乡,执教《你的判断对吗》一课片断如下.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眼见一定真实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将一枚硬币压在一只透明空玻璃杯底,从侧面观察杯子底部,能看到杯底的硬币吗?(生拿出准备好的器具动手实验后回答“能”)
师:如果向杯中注水,猜想能否从杯侧看到硬币?
生(齐声):一定能.
师:真的能吗?动手做做看.(生实验操作后,当发现“看不到”硬币时,纷纷感到惊讶)
师:我也感到奇怪,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师生、小组讨论交流,揭示了“光的折射”的现象.)
师:其实,在生活中产生的这种错觉,在数学中也会发生.
媒体出示:一个面积为8×8cm正方形纸片,剪切成图1所示4小块,再按图2所示进行拼组,问:能否拼成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
生1:能!理由:由图2所知.
生2:不能!理由:图1中正方形面积为64,剪拼后的长方形面积变成了65,多出了1cm2.
师:究竟能不能拼成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要求:拿出材料动手剪拼,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的原因)
学生通过角度度量、作垂直线、运用勾股定理、通过开平方运算、角度运算等,从而发现所拼成的长方形对角线并非是一条直线,中间有缝隙,而存在着一定的肉眼误差.
评析: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先借用物理知识,从生活中的“错觉”判断,再引入数学知识中的真伪辨别.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引导聚合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合作,在实践中认识,在尝试中研究,通过动手“做”数学,学会了辩证看待数学实验、观察、操作,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