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龙
【摘要】陇东民歌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豳风·东山》是庆阳民歌最早的见证和记录。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热爱歌唱,民歌成为这里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理想信念和爱情的主要方式。陇东革命根据地时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等曲目,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陇东民歌;艺术特征
庆阳主要指的是甘肃的东部,习称陇东,古称豳地。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西北与宁夏接壤,东南与陕西毗邻,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区,也是西北民歌的叠汇区。据(史记)记载是周先祖开发北豳时所在地庆阳陇东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外在唱腔与内在情感表现样式与艺术形态都带有深深地地域特征,并以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为背景,具有浓重的生活痕迹。
一﹑陇东民歌
民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恢宏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先周。周祖不窋极其子鞠、曾在叫豳的陇东(主要在庆阳)创业和“教民稼穑”,豳民众缘此历经了从渔、狩、牧、游到定居农耕的划时代转折,生产飞速发展。发达的文化与民众先进的生活息息关联,诞生了许多反映周先祖功勋和民众劳动生息的歌谣。相传由大文学家、思想家孔子亲自删定的《诗经》(实为民歌集)就集中再现了陇东民间歌谣,其中《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篇目,就艺术地记载了陇东民歌。这里又是古代狄、戎、羌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历经800余年的古义渠国,曾在这里建都,雄霸四方。其时,民歌已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享受娱乐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陇东民歌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通过碰撞、交融,并与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相磨合,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特色风格情调、艺术趣味的艺术之花。代代滋生,又口耳相传,真实地记录着庆阳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真情实感,并不是他们评判社会、追求理想、愿望,认识生活的总谱。许多传统民歌因从内容上难以确定它产生的具体历史阶段,属“无朝代”民歌,但从它采用的音乐曲调来看,很是古老,如[倒推船]、[剪靛花]、[哭长城]、[五更]、[悲宫]、[西凉调]、[送情郎]、[刮地风]等都是13-17世纪时元明时期的老曲牌。陇东民歌在自身黄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了陕北的信天游、陕西西南部的小调、宁夏的花儿等地的音乐精华,从而形成了其高亢、悠扬、清新、质朴的音乐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陇东民歌不但长足地发展了姊妹艺术的特点,而且形成了其自身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历史的潮流一路滚滚,特别是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时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等曲目,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陇东民歌代表作《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
(一)《绣金匾》
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绣金匾》是由江庭有创作,江庭有未念过书,但她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于当放羊娃的时候,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伴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歌放羊》等民间歌谣的熏陶。在马栏期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给江庭有的生活中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每次编好后,教给村子里的孩子唱,当他忘记了后,村里的孩子记住了,这样就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从而,他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后来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绣金匾》。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為了表达边区人民对毛泽东、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意,江庭有根据地方民歌创编了这首唱歌曲。后来这首歌曲很快便传唱到全国,深受人民喜爱。
2.创作特点
《绣金匾》,全曲的节奏进行平缓,曲调委婉优美,每一小节都较短小、规整,全曲的气势时而铿锵有力、气壮山河,时而安常守故、饱经沧桑。《绣金匾》的旋律并不复杂,全靠演唱者的“无效腔活唱”,它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曲调鲜明生动,形式较短小且精悍,为千百万的群众所乐于接受,这只民歌全曲基本上只有十六个小节,再曲调上,郭兰英老师的演唱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在“一绣毛泽东”开始处,把原民歌的开头发展为音乐更加动人,更富有激情,这种“换头”的发展手法,是陇东民歌音乐旋律的特有手法,在曲式上,《绣金匾》还是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五段歌词,用民歌的小调方式将金曲一气呵成,旋律和歌词加起来,唱出了人民因粉碎了“四人帮”后,大快人心的心情。
(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1.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孙万福出生在环县曲子镇刘旗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由于出身贫穷,从小就没有上过一天学,可谓目不识丁。但他非常聪明,好歌善吟,出口成章,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他的家乡,翻身做主的他,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先后创作了《歌唱毛主席》《边区人民要一心》《我们边区像清泉》《自卫军》《二流子要转变》《抗战剧团》等大量热情洋溢的诗歌。1943年,年已花甲的孙万福,当选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息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见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心情无比激动的他,即兴创作地出了这首歌。这首红色歌谣在当时的甘肃省庆阳市七县一区及与之接界的平凉、陕北、宁夏的周边地带迅速传唱,并很快唱遍了全国各地。
2.创作特点
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在创作中节奏运用了重复、模仿的手法进行,节拍比较规整、明快;旋律比较缜密,在高音处连续反复冲击,突出了热情洋溢的情感,旋律起伏较大,跨越了高、中、低三个音区。第三乐句与前两句有明显变化,由4小节扩充为7小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为起、承、转、合性质的四句体结构,在方整乐句的发展中出现了三小节不规整的乐句,其次,结音强调属音,最后进入主音,“re do xi la sol”直接从属音的re下行到了主音sol上,这也是西北民歌比较有特色的终止式。
(三)《农民大生产》
1.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军民大生产》原名《边区十唱》,是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同志1945年6月在一次随“关中八一剧团”去庆阳一带演出之后创作的。当时,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的封锁包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边区军民干劲十足,劳动场面轰轰烈烈。《军民大生产》的创作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乃至全国人民,作为反映当时大生产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被编入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演出,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创作特点
《军民大生产》原曲调是一首陇东民歌《推炒面》,全曲突出了有活力,干劲十足的节奏,鲜明并且规整。唱词与衬词互相交替发展,到了第三句连续出现了十六分音符,旋律中富于弹性,由高到低跳进,突显出了欢快、有干劲、热情的气氛,唱词也非常生动、生活化、有趣味,具有强大的鼓动力。在曲式方面,《军民大生产》是一首C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的歌曲,它也运用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的创作方式,而且也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全曲具有很强的气势,《军民大生产》由两个乐句构成一个单乐段,第一乐句分为两个乐节,第1、2小节采用重复的创作手法,第3、4小节强调“徵”音,形成模进。第二乐句(5—9小节)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极其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三、陇东民歌的特征
陇东民歌也有很多体裁,主要有小调、信天游。小调特点长于叙事,兼顾抒情,大多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场景,甚至有时间、地点,歌子有长有短,长的一二百行,短的一般为四行一首,少量的为两行或三行一首,如“袁世凯,好大胆,“民国”三年当洪宪”即为最短的民歌。信天游大多流传在环县、华池、合水等北部山区,篇幅相对短小。每首几句,十来句,二十来句不同。每段两句,上下句结构;语言开采角度极为灵活多变,韵脚转化自如;在七字句、十字句的基础上,可随时增减字数,风格浪漫自由。其次,信天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常用比兴修辞手法,上句联想渲染,下句点出实意,抒情色彩浓厚。
陇东民歌的创作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现实的写照,陇东民歌吸收了各种文化的元素,并且还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相互磨合,所以才形成了陇东人民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趣味的艺术之花,并且,他们借助歌来评判社会,追求理想,认识生活等,在创作上一直沿用的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陇东民歌的内容有三种,一是生活的艺术写照、反映。二是真实、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三是爱之烈的激情表达,所以,陇东民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种汉族民间音乐,陇东民歌包含了各种知识、文化,囊括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一切生活层面,人民性极为强烈。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时政歌、劳动生活歌、爱情歌祭祀歌、庆典歌等等。许多歌曲在内容上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情况出现,这是大致的区分。而从体裁形式上,主要还是运用小调和信天游来进行更多的创作与情感表述。这样,陇东民歌的特色才会更加能体现出来。
四、结语
隴东的黄土文化,特别是以周先祖开创的农耕文化,对陇东人影响很深,“礼”和“乐”习惯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庆阳的文化以及民歌相对比较正统、文明、精细。搜集整理陇东传统民歌,创编陇东新民歌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积林,梁平正.庆阳民间歌曲集成[C].庆阳: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2013.
[2]党音之.绣金匾赏析[J].音乐天地,2005(03).
[3]高文,巩世锋.陇东红色歌谣·前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中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马登峰,赵志宁.陇东新创民歌集 [M].庆阳天象印务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