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红
【关键词】品德;新教材;编写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7-0074-01
参加江苏省新一轮品德教材的编写,是一件极其荣幸又相当辛苦的事。在经历了不断地否定和修改后,新教材终于有了雏形。下面,笔者想谈谈品德新教材编写过程中的着力点,以便让广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启发。
1.立民族之根。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反复强调,教材要有立足之根,他说:“品德教育的根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教材要指向根,回应根,落地生根。”所以,在新教材中,传统的道德文化凸显了,经典故事增加了。在教材中,可以品味到经典的格言、谚语、诗词,可以了解古代的习俗,可以对话中华圣贤、名家,还可以品读到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新教材,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充满了“中国味道”。
2.铸道德之魂。
品德教材的灵魂是德性。因此,新编教材努力凸显“德性彰显,史地融通”的特色,将优良德性与人格的养成作为教材教学的目标。此外,新教材在紧扣课标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重新的架构、组织。从单元编排到课题重设,乃至每课板块的标题,都凸显了道德的主题。比如:现行教材——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第一单元的课题是《在公共汽车上》,新教材的课题是《遵守公共秩序》,教育主题鲜明,针对性更强。从教材板块来看,《在公共汽车上》的板块标题是“乘车你我他”“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德会带来什么”,这些板块标题基本是中性的,无明确的道德指向。而《遵守公共秩序》一课分了“上下有序”“进出有礼”“动静适宜”“遵守秩序有智慧”这四个板块,道德认识明晰了,道德行为强化了。总之,新教材试图用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传承德性,让“四心入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让“五体落地”。
3.张生命之弦。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生命的关怀。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养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然要求。我们的新教材,要帮助学生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生命价值引领,感受生命的可贵,丰盈生命的色彩,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比如,新教材《伸出爱的手》一课,板块一:不一样的生活,呈现了两组不同的画面,将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画面对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同在蓝天下,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从而激发同情、关爱之心。接下来,又展示一组遭遇自然灾害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第二板块“大家手拉手”中,通过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和“南京爱心妈妈群”的感人故事,在学生心中荡起爱的涟漪,唤醒人性深处的善与美。
4.走智慧之路。
在这次教材编写过程中,提及最频繁的词就是“智慧”。新教材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思辨性上,即摒弃简单告知、泛泛而谈、知行脱节、只说不做的弊病,将“价值澄清”理念,“道德两难”问题引入教材,在有引导意义和价值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判断、选择,在思辨、比较中提升行为智慧。比如,《伸出爱的手》一课,通过前两个板块的设计,实现明理、激情,接下来设计了“帮助的学问”这个板块,通过经典故事《苏珊的帽子》引导学生去思考、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懂得帮助别人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顾及对方感受的道理。帮助是有学问的,这个学问就是学生要掌握的行为智慧。
窥探品德新教材,内心涌动着无限的期待,期待新教材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期待学生的生命和这充盈着文化与智慧的教材相遇、相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