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灵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公众得到新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被动。无论是用电脑工作时,不时跳出来的新闻对话框,还是刷手机时有意无意接触到的大量碎片化资料,资讯洪流涌入我们的脑海。而人们接收这些资讯的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面对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新闻推送模式,普通读者在无意识间几乎丧失了自主选择权,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人们的大脑也常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接收的资讯进行消化和加工,继而产生了相应的情绪。而最近,越来越多的担忧、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正在堆积……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现代人患上了“新闻恐慌症”,而这种症状正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爆发的总是负面情绪?负面消息常常令人不安,而这种不安则来自于人們对生存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的担忧。在接收讯息的时候,人们往往不会刻意去区分其“正负”,但毋庸置疑,负面的、耸人听闻的消息通常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并激发一系列的情绪反应。
一方面,这类消息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使其忍不住窥探和了解详情,另一方面,它们极易以同理心的方式暗示人们:这个世界是可怕的、不安全的,你们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随时可能遭受同样的侵犯。如果持续接收这样的心理暗示,人们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患得患失,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以随时准备“迎战”;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变得偏激,他们的恐惧心理和同情心理就这样被无意识消费了。
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遵守客观和公正等原则。毋庸置疑,正面的新闻和负面的新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们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角度却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安排,这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一定的主观色彩。要是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对素材进行加工,以达到传递某种价值观或者制造某种公众舆论的目的,那么对这一过程无意识的受众便只能在传播者的引导下亦步亦趋,被动地吸收和汲取加工好的信息,进而产生某种预期的反应。
在这个资讯极为发达的时代,媒体行业已然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传统媒体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也在卯足了劲儿吸引人气,因此各家媒体吸引公众眼球的愿望正变得越来越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在编辑和传播资讯的时候,分析和利用受众的某些心理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遍。
针对人们对于公众食品安全的担忧,媒体不断曝出僵尸肉、僵尸鸡爪、走私大米等新闻;而针对为人父母者对幼儿人身安全的担忧,媒体又在不断传播幼儿被拐、女童被性侵、奶粉质量不过关等新闻;而由于医患关系、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在努力挖掘相关的冲突事件时,不少媒体也不遗余力地试图通过新闻来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媒体关注敏感话题并不是一件坏事,通过公正客观的报道为公众提供更多实用的资讯,通过舆论的压力促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如果新闻在编辑和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了过度的加工,或是利用公众的恐慌心理和同情心理来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就违背了新闻的初衷。
在现有的媒体传播环境的影响下,多数人已经习惯了用媒体的报道代替自己的思考,他们愤慨着、担忧着,习惯了用以偏概全的态度去看待和描述事物,提起食品安全,便认为“当今国内根本找不到什么让人彻底放心的食品”;看到患者在医院身亡的报道,便推断“一定是医生不负责,现在的医生都没什么良心”。然而,面对负面的、触动我们恐惧心理的消息,单纯的愤怒和谴责实际上无济于事,只有当我们平静下来,有意识有准备地去接收新闻,理性地分析它们,客观对待他们,变身为主动的资讯接收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寻求改变,我们才不会如同一叶扁舟在资讯的洪流中飘飘荡荡,随便抓住一根稻草,就以为是救命的钢索,不由自主地被牵着走而不自觉。
1.无论是在对着电脑工作时,不时跳出来的新闻对话框,还是刷手机时有意无意接触到的大量碎片化资料,资讯洪流无不见缝插针地涌入我们的视野
2.他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点击率。
3.而在浏览新闻的时候,也要学会删繁就简,只接受主要讯息,不要事无巨细统统关注。
4.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应该在浅度阅读的同时阅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