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弘栩
在小吃多如天上繁星般的福州,我从小吃到大,而百吃不厌的就是扁肉了。
小时候,我去我的一个婆婆家做客,婆婆见我来了,便给我做扁肉吃。婆婆把用料准备好,准备动手时,我好奇地问她:“扁肉是怎么来的呢?”婆婆听了,转过身笑眯眯地对我说:“扁肉啊……据说是从汉朝开始出现的,那时的匈奴有混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常常让手下骚扰边疆百姓,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就将肉馅放在面皮里,对折成三角,叫这个食物为‘扁肉,百姓在吃的时候,就寓意将匈奴歼灭。后来,‘扁肉就被称为‘中华名小吃呢!”婆婆说完,又转身开始忙碌了起来。
我看见婆婆将买来的猪后腿肉洗净,然后只见刀锋闪烁,转眼间一大块肉就变成了一摊肉泥,然后她又往肉泥里加入了盐、味精、胡椒粉等调料,接着她又娴熟地用筷子将肉泥搅拌均匀后,馅就做好了。婆婆又将一大块面团分成了几十个小块,将小块擀成一个个薄如轻纱的面皮后,就将泛红的、冒着香味的肉馅放在面皮上,将面皮对折成三角状,用手将面皮的两边往中间慢慢捏紧,扁肉就成形了。做好扁肉后,婆婆将扁肉扔进锅里煮,那些扁肉就像一条条小鱼在锅中自由自在地游泳,慢慢地扁肉就浮在了水面上,它们白色的皮也变得透明。然后,它们就被婆婆捞出了锅。
一碗热气腾腾的扁肉被端上了桌,扁肉皮薄而软,肉质鲜美,吃到嘴里很有弹性,再加上扁肉的肉有了胡椒粉的辣,醋的酸,盐的咸,还有清汤的香,吃起来味道十分丰富,色香味俱全!让我吃了还想吃。
从小到大,扁肉的香味一直伴随着我。扁肉的美味也让我感受到了福州美食文化的深远,我为我是福州人而感到自豪!
(指导教师:许国伟 图/小兔子妈妈)
好词好句好段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匈奴部落有两个首领混氏和屯氏,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人们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混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以此祈求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于是后来就有了吃馄饨的风俗。(好词:凶残恨之入骨 祈求 风俗)
一碗香喷喷的小馄饨端上桌,只只馄饨像一条条小船,在水面上很悠闲地漂着,热乎乎的汤上浮着一层金黄色的油和碧绿的葱花,煞是好看。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那香味是浓烈的、细腻的,使人食欲大增,满口生津。用小汤匙轻轻地搅一搅,碗里的馄饨立马活跃起来,一只只打着旋儿,在碗里转圈,互相碰撞,像一只只戏水的小鸭子,十分可爱。舀起一只来仔细端详,重叠在一起的皮儿呈半透明状,薄薄的,软软的,好像薄纱一般,依稀可见那嫩红嫩红的肉馅。(好词:香喷喷 热乎乎 金黄色 碧绿 扑鼻而来 食欲大增 满口生津 嫩红)
名家写小吃的好段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汪曾祺《汪曾祺谈吃》)(好词:质细而油多 柔嫩挖着吃 通红 浅黄色)
写作亮点:小作者笔下的福州扁肉不仅味美可口,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婆婆的话引出扁肉的来历,文化气息浓郁,这种写法匠心独运,引人入胜。另外,在描写制作扁肉的过程时,逻辑清晰,有条不紊,令人印象深刻。
你还可以这样写:各地的小吃都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可以写扁肉,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写一写其他小吃,如饺子、火锅等美食。以饺子为例,我们可以写出饺子吉利寓意,或新旧交替之意,让读者感受到饺子历史、美好的寓意等。然后还可以写出饺子制作过程中和面、擀皮、拌馅、包饺子、煮饺子等工序,其间,同学们还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饺子的形状、颜色、味道细致地写出来,比如像小舟一样的饺子,白白嫩嫩的饺子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等。同学们,赶快尝试这种写法,写一篇生动活泼、让人满口生津的美食作文吧!
长耳朵
小时候,看到别人抓着兔子的两只耳朵就把兔子拎起来了,我就问我妈:“兔子不疼吗?”我妈告诉我:“兔子耳朵那么长就是方便人拎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不谙世事的脑海里,我真的认为长耳朵就是让人拎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头驴……那天,我差点被踢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