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的经济学含义

2015-05-30 10:48姜恒权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应试经济学效应

姜恒权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主研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走班”教学火起来了,其对传统班级教学的冲击波不可谓不强大。对此,赞成者有之,认为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走掉了传统学校的迂腐,走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桎梏,走上了学校现代化的光明大道。反对者亦有之,认为北京十一学校的财力、师资都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枝独大的奇葩,其办学自主权也不是一般学校敢企及的,照猫画狗只会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再有人担心,国家招考制度没有本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走班”的教学效率(注意,不是“效益”)与传统班级教学相比是否增效值得怀疑,大兵团式作战说不定效率更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中。我们不妨换只眼睛,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之。

1 机会成本

学习是有机会成本的,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成本等于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时间。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应试训练上,也就挤掉了他综合素质发展的时间。我们很难证明学生花在应试和综合素质发展上的时间哪方面该更多些,地域、人口、经济、师资等因素都会制约这个问题的函数变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博弈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公认的优选方式,但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以强化应试能力的时间成本去剥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机会是行不通的,每个学生都应该也能够在应试与素质之间自主地找到一个平衡点,问题是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平衡点的机会,而不是为了学校的升学人头数而挤兑学生发展应试能力之外素质的机会。“走班”教学为学生平衡学习的时间成本创造了条件,便于学生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机会成本;同时,也为教学民主提供了可能性,便于教师个性化才能的发挥,节约了教师的机会成本。

2 比较优势

目前,“走班”教学大多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实施,于是有人认为,教育资源匮乏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走班”根本不可实行。这就得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来审视了。A与B两人都会砌砖和涂漆,但A砌砖的时间成本是B的三分之一,而B涂漆的时间成本是A的三分之一,那A与B就该互相贸易而只做自己的优势项目,这样叠加起来的效益是双赢的,且是成倍增效的。这就是全球为何要玩WTO(国际经贸)的原因。不管何种类型的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开发出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从而整体地提高教育的效益。可惜的是,现行学校管理机制并不能给教师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与其把不能“走班”的责任归咎于师资,还不如归咎于管理机制,管理创新的能力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

3 内卷化效应

有人说“走班”应该算是舶来品,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它很好地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什么模式的“走班”才是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此问题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大的问题是行动的速度和力度。经济学上把既无突变式的发展又无渐进式的发展的状态称作“内卷化效应”,陷入内卷化效应的人只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而对这种井底之蛙状态却不知不觉。内卷化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学校、一个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与时俱进地实施改革,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到了今天,已经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策略,符合绝大多数学生最佳发展的机制就是最优选择。内卷化效应提醒着教育工作者要重塑理想,消弭职业倦怠,以活泼的执教状态影响学生,同时也提醒学校领导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管办评分离,依法治教,以宽松的政策环境营造“走班”的氛围。

“走班”动了谁的奶酪呢,为什么有的人谈“走”色变?其实业界都清楚,“走班”触痛了现行教学管理机制惰性这很神经,在绩效工资既不奖勤也不罚懒的背景下,要想真格地像北京十一学校那样走班,就会有千万个理由来批评你不切实际。而一旦走班“走”起来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就得出台,不然,中国式走班又将贻害四方了。因为内卷化效应像鳄鱼那样潜伏在水中,随时可以偷袭你,让你“走”不起来。

猜你喜欢
应试经济学效应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简明经济学
懒马效应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经济学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