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
异位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在环境、免疫功能失调、细菌感染和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下以皮肤过敏性红斑、皮屑、瘙痒和干燥为特征症状的一种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疾病,由于儿童的免疫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刺激、细菌侵入的影响而引发小儿异位皮炎(pediatric atopic dermatitis,PAD)[1-2]。为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compound glycyrrhizin tablets,CGT)应用于PAD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和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特作本项对比研究,具体如下。
1.1 基本资料 我院2012-02—2014-10间共收治PAD的患儿58例,在家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择以上患儿作为对象行随机分组对比试验,所有患儿均外敷达克宁霜同时予以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29例中,有男女患儿分别18例和11例,年龄在1~12岁间,平均(5.23±1.20)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4.76±1.98)年;对照组29例中,有男女患儿分别17例和12例,年龄在1~13岁间,平均(5.36±1.05)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 (4.80±1.95)年,组间患儿在年龄、男女比率、病程长短未见显著差别(P>0.05),可比性较好。本次研究选择的全部病例均按照Liams标准确诊患有PAD,并排除具有脏器功能障碍者,2周内服用其他类型抗敏类药物者,合并各类感染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者。
1.2 确诊标准 若病例在就诊时均出现皮肤瘙痒,并伴有Liams中规定的:体表发现湿疹;发病时间在2周岁内;发病部位累及患儿躯体肘部、踝部、颈部或脸颊;哮喘病史、皮炎遗传病史;大面积的皮肤干燥中的3项或以上则可确诊为患有PAD。
1.3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的所有患儿均在患处适量外敷达克宁霜(西安杨森产),2次/d,持续4周结束。在外敷基础上,予以患儿口服药治疗。观察组:指导患儿口服1.5 mg/kg,3次/d的CGT,治疗4周;对照组:6岁以上患儿口服5 mg/次,2次/d的盐酸西替利嗪片(cetirizine hydrochloride,CH),1~6岁间的患儿口服2.5 mg/次,2次/d的CH,连续服用4周结束。
1.4 评价指标
1.4.1 临床疗效 本研究根据患儿在治疗结束后的皮肤症状和相关体征的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治愈:治疗后患儿皮肤瘙痒、红斑、鳞屑、干燥、藓、湿疹等症状和相关过敏体征完全消失,且未见新皮疹出现;显效:患儿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和相关过敏体征改善明显,皮疹消除60%以上;有效:患儿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和相关过敏体征有所改善,皮疹消除30%~60%;无效:相关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进一步加重,皮疹消除不明显,以总有效率、治愈率和显效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率和显效率越高,则PAD疗效越好。
1.4.2 用药安全性 统计患儿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发生嗜睡、头晕头痛、口舌干燥和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的例数,以不良反应率作为评价用药安全性的标准,不良反应率越低则说明用药越安全。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7.0软件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以%的形式代表文中的各项计数数据,通过卡方检验组间患儿治疗结束后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体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发生嗜睡、头晕头痛、口舌干燥和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率仅为3.4%,显著地低于对照组的31.0%(P<0.05,表2)。
表1 组间PAD患儿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情况比较[n(%)]
表2 组间PAD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PAD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复发率的慢性炎性皮肤病,其病程较长、治疗困难,PAD发病过程中的剧烈瘙痒症状也给患儿带来了较大痛苦。PAD可由于蛋白食物、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及花粉等过敏原引发,且该病与气候、患者精神紧张程度、遗传因素等都具有一定的关联[3]。
对于PAD的治疗而言,临床上常采用内服外敷的治疗方法,外敷药主要为达克宁霜、他克莫司软膏等皮质类激素,但长时间的持续外敷治疗对皮肤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如色素沉积、继发感染等[4]。内服药则主要包括CH、赛庚啶等抗敏性药物,两种药物均能够抑制组胺传递、炎性浸润和过敏反应,但赛庚啶容易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而使服用者产生疲劳、嗜睡等副作用反应,对于PAD患儿影响较大。而CH虽然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却常常伴有口舌干燥不良反应症状,且两种口服药物对于PAD的临床疗效一般,如何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药物应用于PAD的临床治疗是关注的热点[5]。有研究揭示有效活性成分为甘草酸的CGT具有较强的抗敏、抗炎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对于PAD也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由于CGT为中成药,因此其作用温和,与外用药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这也降低了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概率[6]。为观察CGT治疗PAD的效果,分析CGT的应用优势,特作文中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更低(P<0.05)。这也说明口服CGT联合外敷达克宁对于PAD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在用药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是由于CGT中富含甘草酸苷,而甘草酸苷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具有类固醇药物的作用,这也能够使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从而提升患儿对于外界刺激、细菌感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能使细胞的免疫代谢恢复正常,并最终达到减少过敏、超敏反应发生的目的[7]。除此之外,从作用机制上讲,甘草酸苷不会抑制组胺传递,这也能够减少由于用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引发的疲劳、嗜睡、口舌干燥等不良反应,因此其用药的适应证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对于外用药的影响情况方面,CH和达克宁间的药理、药代的特点决定了这两种药物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而由于CGT是从中药材甘草中所提取而制成的中成药剂,因此其组分在体内的代谢也更加温和,故不会影响外敷药物的抗炎、抗敏作用,且结合使用疗效更佳[8]。可见,CGT的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与甘草酸苷的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对于儿童而言,其正处于发育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尚不够完善,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刺激而发生PAD,因此CGT也可用于PAD的预防控制中,通过甘草酸苷对儿童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提高自身免疫水平和抗敏能力,并采取隔离过敏原、感染源等手段可有效降低PAD的发病率[9]。另外结果也反映出CGT联合达克宁治疗时少数患儿会出现口舌干燥等不良反应症状,此时应做好护理工作,为患儿适当补充水分、营养,则可明显缓解口舌干燥状况。
综上,CGT中的活性成分草酸苷能够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过敏反应,并有效缓解PAD的相关症状,另外CGT的中药组分作用温和、副反应小,CGT与达克宁霜内外作用的疗效显著,值得在PAD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并应用。
[1]王春梅.异位性皮炎128例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79.
[2]李桂珍,赵俊芳,陈雪雯,等.异位性皮炎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的检测[J].广东医学,2013,34(16):2539-2541.
[3]罗瑞静,柴维汉.基于现代文献的异位性皮炎中医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5):51-53.
[4]叶丽霞.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小儿异位性皮炎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782.
[5]郑礼宝,黄拯球,江举,等.合理使用外用药治疗异位性皮炎30例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2):95-96.
[6]李桂艳,阚丽君,刁科斯,等.儿童期异位性皮炎(湿疹)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0(19):382-382,387.
[7]张娟.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897-898.
[8]王丽君,田洪帅,李平,等.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小儿异位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93-94.
[9]邵洁.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早期预防[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4):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