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参与申冬奥工作及报道的亲历和感悟

2015-05-30 06:11文/汪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吉隆坡国际奥委会冬奥

□ 文/汪 涌

编者按:10月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总结大会上,本文作者、新华社北京分社首席体育记者汪涌作为22名参加申办工作代表之一上台,接受中央和北京市领导颁发的申办2022年冬奥会荣誉证书。作者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两届奥运会,贯穿着其职业生涯的黄金年华,给了他一段无可替代的人生经历。

作为全程参与北京申办冬奥会工作,并被抽调作为2022年冬奥会申办代表团成员的我,参加了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申办最后阶段的冲刺工作,九天九夜的时间里,为代表团采写了大量深度稿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媒体应对专业建议,为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申办工作已成历史,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即将正式成立,北京将开启奥林匹克的全新时代,作为历史上同时举办过夏季又要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首座城市,北京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新辉煌。

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从7月25日踏上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专机,到8月2日飞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整整九天的2022年冬奥会申办之旅,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这一次,我不仅仅是新华社前方报道团成员之一,更是北京申冬奥代表团中的一员。这九天九夜,是大家永远的回忆,永远的精神食粮。

7月31日,同14年前的7月13日一样,刻在了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深处。

从北京会议中心的代表团出征前的动员会,到出征前那堆积如小山的行李,到抵达吉隆坡后我们的6号车,以及吉隆超盛贸十八楼狭小的房间改成的前方指挥中心,还有连轴转后紧张征调的方便面……

在吉隆坡斑马广场进行的封闭演练,姚明把陈述人叫拢到一起,像出场比赛一样,无论老少男女,大家手握在一起:“加油!加油!”。带着身孕参加申办陈述的杨扬大气沉着;多届奥运会亚军李妮娜则反复演练每一个单词;姚明的角色让陈述氛围有趣轻松;王安顺和刘鹏则一次比一次发挥自如。

陈述演练往返的大巴车上,每次姚明一上来,就像山一样在通道上堵住大家的视线。魏纪中、王伟等参与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的老资格奥运人,以专家的身份对每一位陈述人的表现逐一评点,毫不留情面。申办代表团在吉隆坡下榻酒店八楼设立的发布厅里,每一次活动都挤得密密麻麻的中外记者的采访……这些画面至今仍深深印在脑海中。

时间虽已过去了几个月,但仍清晰记得连续几个凌晨在吉隆坡大街上奔波送稿的场景。还记得前方指挥中心房间里没完没了的碎纸机咔咔的声音。还有我所在的冬奥申办工作团队和新华社前方采访团队的几个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提示音,像战鼓一样阵阵敲击着心扉。每次离开酒店,我们都要紧紧聚拢在组长身边,因为只有组长才有大家所需要的移动WIFI,在异国他乡的此次申办,高效快捷的通讯和联络必不可少。而在酒店附近安排的一家大排档,代表团为节省经费,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轮流在此用餐。为了提神,老板娘记得这些中国人提得最多的要求是多上辣椒……

数以百计的中国记者7·31在吉隆坡国际奥委会设立的新闻工作间里欢呼声,和次日起中国记者陆续离去后的空空荡荡,让MPC反差强烈……

申办成功后的庆祝晚宴上,申办代表团的中央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用激昂的歌曲和一次次的集体自拍,抒发着对申办压力的释放和喜悦。

一个团队的成功,除了依托背后国家强大的力量、精心的谋划外,更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环节、每一名成员高效运转。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成功的秘籍则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出色的团队、忘我的人。

一段特别的北京申奥报道历程

2014年5月,在一次采访中碰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的老熟人,时任北京外宣办主任的王惠,这位后来兼任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和新闻宣传部部长的奥运人专门留下我说:“我们的申办冬奥会工作全面启动了,你得归队啦!”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同时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长的她有过非常好的合作。

一眨眼,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历经多个阶段,并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奥委会上完成最后冲刺,第一次提出申办就获得了成功。近两年时间的申冬奥采访,同北京奥运会从筹办到举办八年间一样,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又全面回来,真是又“喜”又“悲”!

“喜”的是在自己的职业体育记者生涯中,居然能够全面参与到两个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中,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全程,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

然而,奥运会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尽管国际奥委会称要尽量远离政治,但奥运会从来就是一个政治的聚焦点。报道稍有不慎,出现差错,小则是失误,重则会引发一系列政治性事件。常年为此工作,压力巨大。

北京申办冬奥会绝不仅仅只是一项普通的大型赛事活动的申办。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和举办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何既出色完成报道任务,又不出现“硬伤”,尤其是重大失误,是对一名职业记者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 图1 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文稿组成员在吉隆坡。

□ 图2 为本文作者汪涌(左一)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总结大会上作为代表接受荣誉证书。

□ 图3 为汪涌现场展示荣誉证书。

切身体会与感悟

作为有着切身体会的奥运媒体人,我个人有如下体会供大家分享:

其一,必须在确保安全无事故的基础上抢新闻。重要稿件务必严格核实,确保准确无误。我在采写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消息、特写、通讯,以及此次申报报告的发布、评估团的考察、以及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等重要消息时,由于严守程序,反复落实素材来源,零差错圆满完成了任务。对重要表述、数据等方面养成严守程序反复核实的习惯是避免出现重大失误的关键。这方面的教训深刻。北京奥运会期间和我同时采访的一些兄弟媒体的记者就是因为出现重大差错,导致一些负面影响长时间难以消除。

其二,必须做好奥运会的功课。如国际奥委会关于申办和举办的流程、规定,以及北京申办工作的重要思路、人员组成等基本素材,应当烂熟于胸。申办报告、评估报告等要好好消化,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其三,不挑活,广泛积累素材等资源,正确看待加分重点报道同常规报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并非天天都是诸如递交申办报告、开幕式、会徽发布等重大新闻,日常报道虽然相当琐碎,但却是积累各种素材、资源、视角的大好机会。北京奥运会期间,上级领导紧急安排的《奥运五种精神》的正面调研稿,以及我们在此次申办过程中完成的《聚焦北京申办冬奥会报告》《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解读》《见证荣耀时刻——北京申奥之路》等重点稿件,都是在时间异常紧张、采访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的重大遭遇战,平时的积累能帮上大忙。

其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北京奥运会期间,同我合作过的相继有李贺普、刘广和高鹏等出色的新华社记者。我们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形成团队作战的整体力量。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攻坚战。此次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报道中,除了继续发扬这一优点外,又有创新和提升。在多个重要节点的报道中,我们既有人脉、信息等优势,又有丰富的奥运会申办和举办经验,储备了一批出色的专家型奥运人才,这样保证了新华社的冬奥申办报道,动态绝不输于任何对手,同时又能够凭借着这些资深的专家型人才,采写出一系列独家深度稿件,在媒体大战中占得优势。这样,申冬奥两年间,我们从北京到国际奥委会总部,再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形成了全媒体的接力采访。稿件充分、独家、权威,丰富多彩。打了一次次漂亮的攻坚战。

其五,奥运申办和筹办报道,让人精神上高度紧张,需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这样才能长时间以清醒、饱满的状态投入其中,不出错,多出彩。在吉隆坡期间我们也挤出时间通过徒步行走的方式调整状态,保障体能。

(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媒体融发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吉隆坡国际奥委会冬奥
吉隆坡独立广场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马来西亚·吉隆坡
马来西亚·吉隆坡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