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德梅
一次教研活动时,笔者遇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还会记得学生时代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吗?”“有多少语文课让你难忘?”于是笔者开始努力地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语文课,结果诧异地发现真的没有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在头脑中存放。但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久远,依稀能记起一些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的片段,而那些片段,饱含智慧,充满艺术,至今仍历历在目。
语文课,何需难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于漪老师描绘了自己学生时代两个难忘的语文课片段,是两个朗读的片段。于漪老师甚至能记住她的老师那节课上朗诵的动作与表情,还有当时的课堂氛围与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可见,这样难忘的课堂对于漪老师的影响之深,而若干年后,成为老师的她又影响了多少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期待听到更多让人难忘的语文课,更勉励自己上出更多让学生难忘的语文课。
难忘的语文课让学生终生受益,美好便从接触到这堂语文课的那一刻起萌芽、开花直至结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不仅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更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语文不是一汪死水,她清澈、灵动、芬芳。每个学生对语文的感受,离不开语文课、语文老师,那些难忘的记忆终将影响着每一个人,深入灵魂。教会学生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生命才是语文责无旁贷的使命。
语文不是一份快餐,她端庄而优雅。用“欲速则不达”来形容语文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任何人到了语文这里都要放慢脚步,并被嘱咐“慢慢走,欣赏啊”,这里是慢工出细活,细嚼慢咽,甚至还要学会反刍,用每一个难忘的阅读瞬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不是一张试卷,她纯洁非功利。不少语文教师三句话不离考试,似乎考试是语文唯一的出路,而往往带着功利目的的心理来教语文最终都不会成功,因为只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把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殊不知,这样会让学生的兴致消耗殆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唯有透彻地掌握教材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引导学生体会品尝, 真正读出味来,学生才会喜欢语文,并对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热爱语文,热爱阅读。
语文课,无需难忘?
在中考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家长、语文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让“难忘的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奢侈,一些学校从七年级开始就为中考做准备,甚至出现了“教师熟悉试题超过熟悉经典,学生书包里没有名著只有教辅,课上、课下没有阅读只有练习的怪象”。中考不考课内的现代文阅读,于是在一些教师眼中,课文中的现代文的阅读就变得可有可无。似乎,语文课无需难忘。
于是,在课堂上,直接用三四条考试题目设计成一堂现代文阅读课的教师越来越多了,一道道阅读理解题目代替了阅读欣赏;直接用中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写作的越来越多了,作文课成了速成班。于是让本来应该有点人文色彩的语文课“越来越机械化、数字化,越来越单调、乏味、麻木、冷冰冰”,“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了”。
有人说,语文成绩的提升很缓慢,纵使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无法像数理化那样提升很快。因此,甚至有人说语文是“靠天收”,有无作为都无所谓,不如揪住那些即省事又便于出分数的背书默写,这样的语文让学生反感至极,又何来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学,对语文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才能推动其学习的热情, 学会品、悟,也不被语文玩弄。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失去本应拥有的快乐。
然而,有多少语文老师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美好的语文天空?又有多少语文老师没有患得患失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难忘的语文课显得那么的珍贵。
语文课,如何难忘?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让人难忘的语文课不应该是功利化的,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不应该是麻木、冷冰冰的,不应该是千课一面、按部就班的。
我认为让人难忘的语文课应该是有点人文色彩的,应该是欢乐有活力的,应该是温暖的——有让人感动的瞬间和师生的真情互动,是有情感有创新的艺术化的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课堂的生动与否,师生间能否真情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高屋建瓴地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用真情唤真情,用创新点燃智慧,用魅力驾驭课堂,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充满艺术的难忘记忆。下面笔者具体地阐释这几点。
1.用真情呼唤真情
于漪的老师用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学生,魏巍的老师用爱化解了学生的小小纠纷,藤野先生的友善、公正给鲁迅留下了永远的记忆……这些片段留在学生的心中,成为永久难忘的记忆,而这一切皆源于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是教育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求解决 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以真情呼唤学生的真情。教会学生学做真人,有真实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套话满天飞,为得高分而没有了自己的真实感悟。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留下真实的成长记忆,带领他们感悟真实的人生。
2.用创新点燃智慧。
今天的许多语文课堂虽然已经换了“满堂灌”的教法,但又何尝不是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满堂问”呢?在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大多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看看教参,然后上网搜教学资源,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感悟思考的老师寥寥无几。
课堂已进入一种程式化,记叙文怎么教,说明文怎么教,议论文怎么教,都有了固定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文体,就讲几个知识点,甚至八年级的课文可以和九年级的课文一样教。按部就班地上课的同时,是否意识到每一届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我们怎么可能用完全一样的套路去对待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呢?
特级教师于漪如是说:“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她认为,只有自己作为语文能力较高的人以真实的阅读感悟品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才会有师生间的真情互动,才能教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取得最大的收获。
语文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语文的世界神秘而美丽,也就决定了我们需要创新,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语文课不应该是固定的程式化的,也不应该是一窝蜂的跟风。语文课应该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上《范进中举》一课时,笔者大胆地设计了讨论题“你中毒了吗”,刚开始我有些犹豫,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的嫌疑。最终我决定保留这个问题,因为一来语文也承担着育人的 任务,再者在农村这两种极端的思想很盛行,作为农村中学的老师,我觉得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讨论题,果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无形中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思想,同时也进行了口语训练,一举两得。
《古代寓言二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地位重要而特殊,在上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备课时,怎么学,怎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等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我一直在想:翻译要不要讲,一词多义、通假字需要强调吗,寓言的定义要不要讲,如果讲了这么多知识性的内容,学生还会不会愿意听呢, 课堂还会有活力吗?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这些问题一定要讲,只是不是由我来讲,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一方面,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由组长搜集把关,在上课前写在黑板上,以便上课的时候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中的收获体会,总结出来,以便上课的时候交流展示,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分享学习经验,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我感到很惊喜的是,我的“放手”有了收获,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能发现很多文言现象,比如省略句、一词多义等等,这些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灵动的课堂往往很精彩,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本领,精心设计教学,捕捉学生灵动的瞬间,让一切水到渠成。
3.用魅力驾驭课堂
难忘的语文课,还在于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利用其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其实就是?“身教”。“身教”是耳濡目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级教师于漪就把“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学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想象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但不能堆垒出人文精神,学生需要技能,但更需要创造力,技能可以帮助发展,但不能代替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其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感受。”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给予学生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感受,其自身必须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最广,语文教师应广闻博记,才能在教学中从容自如,否则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有人说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了比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那么他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的芳香。
假如你是学生,一个是古板无趣的老师,一个是标新立异的教师,你更愿意接受哪个?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思考,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教学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课也必然是令人难忘的。
不论教育如何改革,那些存放在我们脑袋中成为永恒的记忆的东西始终是经典的,挥之不去的。走上讲台,只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难忘的人,多一些难忘的瞬间。
参考资料:
3. 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新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
1. 袁源《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新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
2. 周维军《有多少语文课让你难忘》,《新语文学习》2013年第1期
3. 蔡伟《构建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