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祥
摘要:新课改 下的语文教学,释放了孩子们的活力,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教师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课堂课堂教学才会更开放,才更有活力。潜心探求新课程的精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才会更积极,从容体味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改之后,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的胆子大了,敢于表现,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孩子活了,乐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敢于评价是非、勇于挑战权威;他们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合作有秩序,学习有兴趣,能力有了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但喜悦之余,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存在于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下面就对几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师生活动无序,讲台如同舞台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如下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却被认为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以致于一节课上完了却不明白教师在这节课上想完成什么任务,达成什么目标。
我认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强调教学气氛,从而使语文课堂出现许多非语文课堂的东西。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而且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
二、教学评价片面
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励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学习需求,注意力与进取心,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奇思妙想式的理解,教师要舍得夸奖学生。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为此,教师们在课堂上改变了观念,思维开阔了,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以及手段层出不穷——“你直棒”“你是小神童”“你是金孔雀”“你比老师强”等夸奖声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纸鹤、贴金星、盖红花铺天盖地、搂肩摸头、屈身牵手、情至入深教师的这些热情总激不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激情虽有但往往昙花一现,有些学生受到了表扬后只顾炫耀,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此种举措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只好自顾自地坐在那儿玩,尽管你“教室里一片惊涛骇浪,我依然海底宁静。”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其实表扬、奖励、鼓励等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要适而有度,要因人而异,不要完美化、绝对化,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表扬鼓励,多给予热情,特别是针对某些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有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强度给予鼓励。骄傲自大的学生要放冷淡些,要求严一些。一定时间内激励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多,容易使学生形成疲塌心态;太少,学生感触轻微,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鼓励要实事求是、客观正确。我们教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升入开拓创新。教学中既要坚持科学性、讲究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又 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肯定鼓励的原则,又要有是非之别、正误区分,如果一概地说“非常好”“真不错”,将会姑息错误,误人子弟。
三、教学媒介泛滥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介的丰富,语文教学的效益似乎并未随之相应提高。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往往被花花绿绿的课件所吸引,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件上,而不是课件的内容上,更是很长时间回不到课本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我听过一个老师的课,当然他制作的课件也很好,学生完全被课件所吸引,当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小组交流的时候,有不少学生还在观察课件,议论课件达4分钟之久,结果这节课上的很失败,40分钟的课用了50分钟还是仓促收场。什么原因呢?将课文语言描绘的画面、情景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固然生动、形象,但是却省略了学生独立的阅读、思维、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的体验、创造的机会,把阅读文章简缩成了“读图”。
我认为,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恰当用词,准确组织句子和段落的过程,古人贾岛在文字推敲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现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很多描述都可以通过演示直观、方便的表达,这就使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语言的组织与推敲,总以为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所授知识,而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老师总会精心设计、深入思考如何用一句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个合适的比喻,一句有启发的笑话等,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事实上比单纯的演示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最美的画面和情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自然生成的,而不是简单外加的。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成为一件美丽的事情,语文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过度运用教学媒介,就会淡化语文本真的美丽,就会减损语文教学的效益。
四、教学内容反思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放开手脚,自然也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的形式也就多了起来——课本剧、演讲、小品、辩论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了生机。然而,热闹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在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时,看到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在一边,一堂课下来,不见文本的阐发、挖掘,更谈不上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我认为,实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教师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热闹做法。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务虚的做法会贻误学生。就语文教学而言,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如果只注重了活动而忽视了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提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内涵、感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是我们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努力去做的。教师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更开放、才更有活力。潜心探求新课程的精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才会更积极,从容体味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