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媛 赵 晴 孔祥怡 王振刚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出现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所以临床上把转变斑块性质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2〕,可以起到很强的降脂效果,抑制斑块炎性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目前他汀类药物在医院临床治疗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随着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的推广,也有越来越多关于他汀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报道〔3,4〕。本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
1.1 临床资料 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10例,经颈动脉超声诊断有动脉斑块的颈动脉硬化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损害;无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近期内未服用过降脂类药物。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53~76岁,平均(63.29±11.28)岁,病程 1~21年,平均(14.28±1.2)年。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各40例及对照组3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同意完全配合按要求定期复查随访。3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阿托伐他汀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J20070060)20 mg口服,1次/d;瑞舒伐他汀组予以瑞舒伐他汀钙(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9092)1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给予基础用药,拜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生产)0.1 g,口服,1次/d,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及有效效果,在治疗期间均给予降胆固醇等饮食控制。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标准 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治疗后血清学检查TC、TG、LDL-C均降低,HDL-C升高,表示治疗有效,反之则治疗无效;颈动脉斑块经治疗后从不稳定转变为稳定性斑块或经治疗后斑块消失则视为有效,经治疗后斑块性质不变视为无效,出现新发斑块则被视作是病情恶化,并比较3组治疗的不良反应〔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组间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斑块效果采用χ2检验。
2.1 3组血脂水平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 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LDL-C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TC、LDL-C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TC、TG、LDL-C 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LDL-C明显升高(P<0.05)。各组HDL-C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的变化 治疗6个月后,阿伐他汀钙组颈动脉斑块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及对照组;瑞舒伐他汀钙组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高。见表2。
2.3 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阿托伐他汀钙组2例头痛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受损,不良反应率为12.50%;瑞舒伐他汀钙组1例头痛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肌痛,2例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3组颈动脉斑块治疗有效率比较(n)
近几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逐步被阐明,经过大量的病理学及组织学研究证实,斑块脱落的主要危险因素取决于斑块的类型:一种是稳定型,不易脱落产生栓塞等不良后果,另一种是不稳定型,斑块结构上不稳定,易于发展形成新发的斑块,部分斑块内部还会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或是斑块内出血。这些斑块对于局部的血流动力学机械力有着很强的敏感性,斑块边缘的高切应力容易使斑块破裂,进而形成血栓,随之血流动力等因素使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斑块内不同成分的复杂性及异质性(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是斑块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6〕,这种不稳定型斑块的核心内含有许多脂质,并且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是其中起稳定作用的成分,且纤维帽较薄,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较正常细胞减少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成分,这种斑块很容易破裂诱发心脑血管疾病〔7〕。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内合成的胆固醇量减少,从而阻断了细胞内的羟甲戊酸代谢途径,对细胞膜表面LDL-C受体数量起到反馈性刺激作用,使其活性增加,血清胆固醇降低,同时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了TG以及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8〕。
他汀类药物抑制了中间代谢产物甲羟戊酸(MVA)及其衍生物的形成,如抗炎、修复血管内皮受损、稳定斑块,促进斑块消融,减少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等〔9〕。
综上,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在降血脂方面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但阿托伐他汀钙长期效果较好。二者均具有明显的稳定斑块效果。
1 朴美璇,孔 俭.联合他汀类与普罗布考抗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228-30.
2 张利军,白 宇.他汀类药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16(2):217-21.
3 章莹等.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西当代医药,2012;19(10):86-7.
4 张文英,高振,屈巧芳,等.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ox-LDL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MMP-9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219-21.
5 肖 华,迟路湘.冠心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的变化〔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2):124-6.
6 Saba L,Mallarini G.A comparison between NASCET and ECST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s evaluation using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J〕.Eur JRadiol,2010;76(1):42-7.
7 晋学庆,吴旭玮,卢卓强,等.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缺血再灌注动脉硬化模型的建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2):1040-4.
8 袁 远,徐 燕,高旭光,等.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24-6.
9 Paciaroni M,Bogoussiavsky J.Statins and stroke prevention〔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09;7(10):1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