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敬慧
除了上好口语交际与习作课以外,日常丰富的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孩子们提高作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通常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早读课和班会课的部分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 诵读美文,积累好词佳句
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年级孩子来说,阅读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章,文质优美,典范性强,值得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词句。但是,单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书中汲取营养。
我利用班级图书角为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学校与小伙伴分享。每节语文课前,我请一至两个孩子上台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推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让同学们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聚宝盆”(即摘抄本)里装载了满满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资料库,孩子们在习作时就可以把好词佳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2. 复述课文,模仿结构技巧
三年级开始,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的间架结构和写作技法,并要求他们复述课文,在复述中加深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在习作中模仿借鉴。
小学的课文与作文训练都是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常见的记叙方法有四种:第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叙述。第二,按时间顺序记叙。即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用这种方法写文章,要注意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写清楚。第三,按空间位置的变换来记叙。这类文章有游记、参观记或用于状物的作文,写作时要注意使用方位词来标明地点的变换。第四,按材料的性质类别来记叙。如写一个人几个方面的品质、一处景物的几个特点等等。孩子们只要掌握了记叙方法,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轻松地把课文复述清楚。
经过长期的复述训练,孩子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记叙方法、结构,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过渡句(段)、设问句、倒叙等写作方法和技巧都已了然于胸,能够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为写作扫除了障碍。
如,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文章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上所有事物深深的留恋和热爱。孩子们在熟练复述课文后,在一次《毕业感言》的小练笔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每一幢教学楼,每一片草地,每一间教室,每一块黑板,每一位慈祥的老师,每一句谆谆的教诲,在我成长的记忆中,都是最美的。”巧妙的模仿这一排比句式,把对学校和老师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个孩子则在一次环保主题日记中写道:“这里的每一缕黑烟,每一条臭水沟,每一堆垃圾,每一条漂浮的死鱼,每一片光秃的草地,每一条干涸的小溪,都是那样让人触目惊心,令人感到深深的恐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悄悄地消逝。”同样模仿了这一排比句式,体现了环境受污染让作者感到心痛和担忧。孩子们的作文就是这样在复述中模仿,在借鉴中升华。
3. 叙说见闻,发表独特见解
经过中年级说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已经不再害怕写作文,但是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写出来的文章还略显单薄和幼稚。孩子们上了高年级以后,我开始注重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日常见闻为话题,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关注时事新闻,将看到的某些社会现象,产生的疑问、引起的思考,在每天早读课十分钟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上播报出来。
在一次“小小新闻发布会”上,一个孩子播报了这样一则新闻:《一次性筷子,你了解吗》。从她播报的新闻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林木年采伐量约4758万立方米,一次性筷子就占了10.5%,约500立方米。而在生产过程中,木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60%。让你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一次性筷子要经过硫磺熏蒸或双氧水漂白,硫磺和双氧水被吸附在筷子里,等用筷子吃东西的时候就会释放出来,侵害人体健康。听完这则新闻,孩子们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个周末的日记,大部分孩子都以这则新闻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为每年一次性筷子所消耗的木材量感到震惊,建议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有的为生产商使用有害物质感到愤怒,要求严惩生产商;还有一个孩子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出发,认为外出时自带水杯和便携式筷子是上策。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