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学科的丰富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和应用广泛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教材本身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但生物又对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对一些概念、结构、功能难以理解,这些使他们学习生物带来了困难。如果教师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思绪的过渡,学生就会因碰到困难得不到解决而影响学习兴趣的形成。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前,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故事,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新课,就常常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饶有趣味,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讲昆虫纲这一节知识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蝗虫大惨案”:事情发生在1943年夏季,在我国河南省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蝗灾,蝗虫飞行时像一片云,所到之处庄稼全无,咀嚼声一里之外即可听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激发出来,这节课学生在兴致勃勃中掌握了蝗虫的结构、功能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等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幽默诙谐,寓教于乐。列宁认为“幽默是一种优美品质”,是人的一种神情状态,用以在生活中给人一种愉快的感受,使人精神爽快。所以如果将幽默用之于教学过程中,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往往能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迅速高涨。如我在讲述原生动物草履虫这节内容时,模仿了草履虫的运动方式,即用上肢不停地摆动表示纤毛的运动,同时身体旋转而且不断向前推移,结果逗得学生捧腹大笑,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3. 动手操作,亲自探究。“探究”是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潜能。调查表明,实验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好奇、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开出课标要求的或者更多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往往又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不但要注重实验的开出率,更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尽量把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维持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如:“鉴定骨成分”一节的教学,教师让学生首先敲一敲猪骨头,往往敲不断;用力弯曲却有一定的弹性,这显然与骨的成分有关。那么骨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然后让学生把一根小骨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变成灰白色后,轻轻敲打立即成为碎片;再拿另一根鱼的长骨放入盐酸中,浸泡一段时间,竟可以扭曲和打结。根据这些实验,教师提问:“骨在燃烧时,烧掉了什么?”“骨放入盐酸中,什么物质被溶解了?”学生在亲自的探究下,通过观察和思考很快就会认识到: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硬脆的无机物构成。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骨的物理特性决定于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占的比例。这样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大脑始终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对实验产生持久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外活动,又称“第二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也是课堂教学的延长和深化,它有利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学生按自愿原则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不会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自行确定速度。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甚至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就诞生于课外活动这个“第二课堂”之中。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课内知识的拓宽和加深。如组织学生创办生物园,出版生物小报,举行生物标本制作竞赛活动,嫁接果树,自测肺活量,等等,使学生躬身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获得喜悦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提高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兴趣的发生,即是新能力的发生,即是新活动的起点。快乐的学习是登上智慧之峰的云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教师倘若或单独或综合地运用上述方法,则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明晰地贯彻课标的课程理念,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