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洁梅 黄健 洪泳
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近几年我国在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活动、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这两年,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理论学习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学科类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然而在这门新型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只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真正体现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为此我校《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后,感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陌生和茫然。于是,学校加强了教师学习和领会课程精神内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同时重视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家请教,派课题组老师参加相关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专家们的讲座、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说:“在教学中无从入手,课堂目的性变得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什么、干什么、目的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知道,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指导,才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了解了它的性质,知道了它的四大领域的内涵和相关性,明白了它的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能挖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能。
二、在校本研修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时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加强校本研修,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梁校长带领课题组老师定期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方法、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交流、总结、反思,要求课题组老师每学期要完成“三个一”:一份活动指导方案,一份活动资料,一份教学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研修学习、实际参与、切身体验,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培植责任感,提高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
三、在教学反思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其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课程中不断地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为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经验支持,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反思。尹妙辉认为: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知识,有利于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日记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和评价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师的每次反思都意味着对旧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观摩与讨论、观看优秀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录像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将看到的与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教学之短。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研究促进反思。比如:其中一位课题组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在学生分组探究时,突然一个女生跑到她面前用愤怒的语气对她说要求换组,原因是每次活动都按她们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去做,她认为这样对她不公平。怕影响学生活动,老师就给这位女同学换了组。在活动后的案例分析中,这位教师认为还是不应该给这位女同学换组。换组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当下次遇到同样的冲突时,学生就会显得无方了,这违背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理念。合作是一种交互过程,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由认识水平的差异导致的组内冲突,属于良性冲突,只有用激发、引导的思路来解决,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我们的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案例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