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复与保存

2015-05-28 05:35高守雷
检察风云 2015年7期
关键词:陶瓷器器物瓷器

高守雷

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古陶瓷难免会因各种原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损坏程度大到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小至冲线、磕口等瑕疵。如果残破后不及时修复又保存不善,可能会对古陶瓷器造成新的伤害。

古陶瓷是传统古玩收藏中的大类。近年来,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持续升温,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藏家都收藏了不少的古代陶瓷器,其中不乏各时期的精品。由于古陶瓷器具有易碎的特性,如何正确修复和保存收藏的古陶瓷器成为摆在收藏家面前的首要问题。

古陶瓷的修复

古陶瓷器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和不可再生的遗产不能随意无原则地进行修复。一些古玩商家为增值和流通,不惜弄虚作假,肆意改动器物,如将不同时期的真品参加拼凑成一个新的器物,或是为了达到天衣无缝的修复效果,冒险二次入窑进行烧造等等,这些做法无疑是对古代艺术品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践踏,都是应该摒弃的。

古陶瓷修复是为了保护残损陶瓷器、最大可能地恢复古陶瓷器原有风貌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法。按照修复的用途和目的来分类,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考古修复要求按出土时破坏的情况拼接好并修补残缺部位,修补材料多用白石膏,使所修补部位与原物在颜色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粘接部分和补缺部分不能随色,保持出土文物的真实性。展览修复强调的是在视觉上“完美无缺”,通常采用各种修补剂和各种材料进行修复, 只要求文物表面修复完好,放置在展柜中目视辨别不出修复痕迹即可。商业修复是把残破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较高,要把损坏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还要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要求修补部位的材料不轻易褪色,采用的色釉要有一定的硬度,不怕金属利器划拨。

一般来说,瓷器的修复主要包括清洗、拼接、配补、打底、作色、仿釉等步骤。清洗主要是清除古陶瓷器表面和断裂部位的各类杂质和异物,如灰尘、泥土、污染物和可溶盐等其他有害物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结构酥松、表面风化的陶器,彩绘、釉彩极易剥落的彩绘陶和釉上彩等器物,应先进行加固保护才能进行清洗。拼接是指用黏合剂将古陶瓷器的碎片拼对、黏结在一起,恢复器物本来面貌的过程。

该工序难度较高,稍微的不精确累积起来都可能造成器物不平甚至变形,必须做到每一块的拼接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对于破碎严重的陶瓷器,在黏结前应根据残片的颜色、纹路、纹饰、厚薄、弧度、部位特征等,进行试拼编排,并用专用写瓷蜡笔做好记号,避免顺序颠倒无法拼接。

黏结剂应选用无色透明、耐老化能力强、凝固速度快的材料。配补是指将陶瓷器缺失部分填补完整,恢复器物的原来面貌,防止损坏部分进一步受伤害。配补一定要以器物原有样式特征、质地、风格手法及相关文献、图片的相关记载为依据,不可凭自己的想象力主观臆造,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地进行补配。

打底是指用附着力强的涂料加适量的填充料调制成“打底腻子”,然后一层层反复刮涂到经过黏结或配补修补部位的表面,再用各型号水砂纸反复打磨使其平润光滑的过程。这项操作要经过多次上腻子和砂纸打磨的步骤,打磨到手触摸接缝处感觉光滑无阻挡方可。

作色是指对修复部分进行着色处理,使其光泽、纹饰和器物的原部位一致,从而达到修饰、淡化修复痕迹的目的。作色是古陶瓷修复中较难的一道工艺,它要求修复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绘画和色彩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仿釉是指在经过作色处理的修复部分使用仿釉材料,模拟出瓷釉那种光亮、透明的玻璃质感。

一件瓷器修复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仿釉。仿釉基料的选择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便于实施,且固化后有较好的釉质感;二是涂层的附着力好,不易脱落,能与颜料很好地结合;三是保持时间长,抗老化性能好,不易变色和变质。

在修复前要对每件要修复的陶瓷器,都应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分别处理,绝不能将不成熟的技术随便地使用在古陶瓷器上。在修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古陶瓷器结构和原状的原则,具体来说不能損伤原有彩绘花纹;不磨损、脱落原有包浆;所修复古陶瓷器内外不应增加支撑物或附加物,确需增加应放在其内部,不能影响古陶瓷原貌;古陶瓷器修复后应在较长时期内不因自重、必要的移动和外界轻微震动而发生破碎。另外,对陶瓷器等文物而言没有一劳永逸的修复处理,随着修复年限的到来,需对其进行再一次的修复,这就要求去掉旧有的修复材料并还原至原始状态,所以陶瓷器修复应选用可逆或可再处理的材料,而且所用各种材料事先都要进行试验,排除材料不兼容的问题。

对于藏家而言,当收藏的古陶瓷器已经支离破碎,或有部分缺失的情况下,进行恢复原貌的修复是相当必要的,否则碎片可能意外丢失,边缘岔口也会逐渐磨损,损失会越来越大。对于陶瓷器上的一些缺陷和瑕疵应区别对待,有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进行修复的。一是烧造过程中形成的缺陷和瑕疵,如棕眼、缩釉、开片、器物变形和开裂、露胎、烧制失败的釉层等。二是保留在器物上的历史痕迹,如年久剥落的釉层、人为刻凿的文字等。而对于冲线和磕口等后天形成的瑕疵应进行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自行扩大,造成新的损伤。

在修复人才良莠不齐之时,对于需要修复的陶瓷器要找技术好、信誉好、原则性强、有经验的陶瓷修复机构和人员进行修复。修复前,要签订陶瓷修复协议。在协议中,首先通过文字、影像等多种手段, 记录和显示文物的现状面貌,详细描述古陶瓷器的残损情况、表面情况、内部情况, 残损在什么部位, 残损尺寸大小等信息。其次要描述修复的目的、方法和具体内容。最后要明确修复时间周期和修复质量验收标准。

古陶瓷器修复后的质量验收主要按修复前制定的修复协议进行, 藏家一般可以先目鉴整体效果, 然后仔细观察拼对黏结部位是否平整;侧光下是否有凸凹不平, 手感是否挡手;敲击是否有破的声音;正、侧面观察看修复的颜色是否一致;表面硬度是否能接受手指甲的划痕等等。

古陶瓷的日常保存

陶瓷类文物以硬脆为特征,虽不怕虫咬霉变,但却容易因碰撞而破损,故陶瓷类文物保存的重点是防止物理机械性伤害。另外,在日常保存中还要注意不经意而产生的化学性伤害。

1. 保存环境

陶瓷类文物的物质结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受温度、湿度伤害的概率较小,但不能简单认为温度、湿度不会对古陶瓷造成伤害。瓷器一般在零下15℃到50℃范围内,只要平稳过渡,那伤害不大,如果在较短时间内温差过大(如24小时之内温差超过摄氏10度),很可能造成器内热涨冷缩活动加剧,使釉层受伤脱落,使胎釉部位原有明暗伤痕加大加深,甚至会使器型崩坏。湿度过大(如24小时之内湿差超过相对摄氏10度)造成的伤害主要表现为胎釉接合处进入大量水分,加剧胎釉分离,同时也会加剧胎釉部原有的各种伤害。有时过大的湿差、温差共同作用,瓷器的伤害会更为明显。

保存陶瓷器还要注意防尘。尘土中成分很复杂,不仅会造成轻微的摩擦类损伤,有时也会进入原有胎釉上的伤纹裂口,在适度的共同作用下,使灰尘微粒膨胀,所产生力量会加剧釉面剥落,加大胎釉裂纹。

此外,光照对瓷器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紫外线对修复过的陶瓷器损伤更大。长期裸露在阳光下,光化学作用会使瓷器胎、釉变色,还会因光、温、湿、灰的共同作用而对瓷器产生更为不良的影响。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表现较缓慢,因而常常被人忽视。

2. 取放方法

取放陶瓷类文物方法不当会造成断耳、断流、断颈、断足、身碎等损伤。新出土的瓷器由于长期埋没于地下,有的质地变得十分酥松,尤其容易造成这类损伤。

在鉴赏古陶瓷收藏品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以免划伤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时最好不要戴手套,防止从手中滑落。

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应双手持器,一手扶持,一手托底。不能单手提颈、持鋬、持柄、持流、捏耳、抓底,以免折断或损坏。对于带座、盖的瓷器,应将座、盖和主体分两次移动,即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一定要双手捧握,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薄胎器皿,取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时,必须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该部分纤细突出,最易损坏。同时在提放塑像时,忌单手拿塑像的头部,因塑像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的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

3. 清洗方法

刚购买的古陶瓷需要进行清洗。在清洗时,最好用塑料盆,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避免瓷器碰伤。在清洗过程中, 主张多用毛刷等工具的机械法清洗,少用酸、碱溶液的化学法清洗。

虽然化学法清洗的比较迅速、干净, 但陶瓷器会因酸、碱、盐类液体的沁泽,而产生剥釉、胎骨碎裂等损伤。尤其是釉上彩器物,盲目地用化学方法清洗很容易损伤釉彩。

有研究机构系统地进行了化学清洗材料对古陶瓷器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酸液中的硝酸、盐酸、草酸、柠檬酸、甲酸和醋酸都会对瓷器造成损伤,其中硝酸、草酸和盐酸很强,尤其是草酸对釉面的腐蚀较大,可能会造成釉最表面开薄片并脱落,相对而言醋酸造成的损伤最弱。络合剂EDTA二钠盐、六偏磷酸钠和碱性清洗液也会对陶瓷器造成比较严重的腐蚀。

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损伤较弱,其中过氧化氢最弱。清洗能力强的洗洁精,对瓷器的损伤也很强。虽然宏观上这些化学清洗溶液对瓷器的腐蚀作用并不明显,一般瓷器清洗后并未看出明显的变化,但隐性的损伤已经存在了。所以除非个别部位结垢特别坚硬, 用机械法很难清洗的情况下, 我们才考虑使用化学方法。

对于胎釉结合良好的瓷器,可以在流速缓慢的净水中洗涤,如釉面较为肮脏,可以用淡肥皂水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净水反复冲洗。如果瓷质胎釉结合不好,则不能水洗。

新出土的陶瓷器,要让它缓慢自然还硬,不能暴晒,收干之后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洗涤,能洗则洗,不能洗可在附泥上少许施水而缓缓剥除附泥,千万不能用硬物刮泥。在清洗时还需注意控制好水温,尤其是冬季洗刷薄胎瓷器,防止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4. 保存方法

陶瓷器最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放在定做的囊匣里。囊匣要内软、外硬,内部可用软泡沫或塑料包以绢绸,柔软舒适,最好不用棉花,棉质易吸水发霉长虫;外部可用木质。

若放置到柜、箱内保存,一定要用硬质泡沫塑料、透明尼龙线等加固瓷器,防止突然震动而倾倒,有些易倾倒的大型器,可在器腹内下部放置软布包的沙袋,使之重心向下。在柜、箱、橱中也一定要避免叠摞相碰。

无论何时何地放置瓷器,必须注意落座处,严防直接放于石、水泥、金属、砖质的硬质地面上,最好置于布、麻、毛、绒、草质垫子上,垫子不能光滑而要软而毛糙。

各种瓷器的放置一定要处于顺其自然的接地姿态,不要随便将口、腹、附件等部位接触地面,观察底足时,将器物倒置,器口等必须垫以软质不滑的材料,以免损伤口、颈、腹等部位。如果要陈列,最好是放在固定的坚实的木架子上,最好不用玻璃做的陈列架。

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上的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但是对于低温釉瓷器来说,就不要轻易地拿布或刷子去擦拭,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加重釉层的剥落。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而有的彩也会因长期用鸡毛掸的拂扫而脱尽。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陶瓷器器物瓷器
博物馆陶瓷器保养之道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陶瓷器修复的工艺与文化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古陶瓷修复方法的探讨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