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它也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戰。近年来,师生之间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人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当今教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师生关系;原因;对策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完成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成败。新形势下社会不断发展,产生于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也衍生出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隔阂愈发加深。
一、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
1.历史原因
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历史上关于教育主体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主张“教师中心论”。在他们看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师生之间更像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和接受。而这种把学生看做“装知识的容器和口袋”的思想直到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出现才有所消减。
事实上,若“教师中心论”的思想追溯到中国,则比它实际诞生的年份早了许久。我国古代社会有诸如“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思想,它的本意旨在强调对教师的尊重,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三纲五常”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它便容易被扭曲为一种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中心论”的另一种体现,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且伴随着封建思想的残余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愈发难以适应整个社会,所以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兴起。
2.教师原因
我国封建社会的部分思想虽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但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不同学派之间的学习、交流却是不能否认的。封建社会比起当今社会甚至更加注重学术的交流和传播,不论是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韩愈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追求,教师往往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如今,无论是教书或是学术研究,不少教师把其秉持的“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在言语举止中,甚至公开告知学生自己怀有的功利目的。当教育不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师注重的是自身的名誉和地位,教育活动也就偏离其原本的轨道,师生之间也就会因为那一层物质的屏障而产生隔阂。
事实上,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既有人的共同属性也有自身特殊的属性。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掉学生的特殊属性。换句话说,教师容易在不经意间抹杀掉学生的独立性。特别是在心理学上处于“第二反抗期”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往往会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观点,想要借此表现自我。而大部分教师则因其与自身所追求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回答有所悖逆,而一味否定学生,甚至对学生产生偏见和不良的看法,认为这是其故意捣乱的表现。教师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教学,各个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得不到承认,学生的主体性自然也就不能发挥,师生间的隔阂和距离也就渐渐显现。
3.学生原因
一般来说,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社会成熟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某些做法,教师旨在改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在学生看来却更像是一种责罚。同时,现代社会的青年学生因生长环境的优越、父母的宠溺等原因,对他人的理解十分有限,遇见事情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出情绪化的行为。2007年,湖北安陆一中的某班主任和2008年法院某教授都死于学生的刀下,这些案例将公众的目光逐渐拉向教师和学生这一原本应该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为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
从学生自身理解的过程来看,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有一定的理想性、表面性和类比性。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可以兼有十种不同的角色,这其中同样有诸如“裁判员”“领导者”等在学生心中可能代表着消极一面的角色。但是,一旦教师在某件事情犯错或者没能正确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学生往往选择将这种错误放大并且忽略教师的其他角色,从而对教师产生失望或者厌烦的情绪。一旦有了对教师的这种不良印象,双方间的交流就更加困难,从而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自身并没有做教师的经验,所以,教师容易被拿来和自己圈子里的熟人譬如父母来比较,对这些表面性特征的捕捉也容易造成对教师不公正的印象,从而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应对不良师生关系的对策
1.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相互间的尊重和平等,更倾向于一种朋友式的友好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它不仅仅保证了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强调对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即学生的尊重。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更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命运的共同体”,是和谐促进的合作者。这样一种现代的教育观念在师生之间传递着友谊、信任,从而拉进双方的距离。
2.教育过程中的许多偏见和误会都源自于双方的不理解
在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学生同样需要对教师敞开心扉,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明白教师身上肩负的重担。同时,通过换位思考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其做法,坚决摒弃陈旧的观念和主观臆断,经常反省自身,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要培养自己理解老师的意识,学会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其言行。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能创造出一个轻松友好的氛围,从而传达出更加积极得的信息。
3.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调节
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可以为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作出贡献。师生关系是学校的一种资源,学校对师生关系也有基本的规范。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一系列有益于增进师生关系的活动都可以开展,诸如国内“愉快教育”“情景教育”的探索,都为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师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同样受到法律、道德的影响和调节。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通过加强对教师素质培养以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风潮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才能真正扮演好“传道解惑”的角色,学生才能乐于学习并且学有所长。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曹树真.韩冰清.教育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44-174.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9.
[3]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2-140.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8-222.
[5]赵小花.论师生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4.
作者简介:杨小飞(1994— ),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