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高中语文课本中,以文言名篇、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首先考虑其考试价值,利用各种资料找到对应的考试点,把它“肢解”为通假字、各种文言句型、词类活用……唐诗宋词教学也无非主要是背诵会默写保证不丢分。于是学生们埋头苦记,记得面容憔悴痛不欲生,老师也教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显然,急功近利的“考试”主义扼杀了学生们对古文诗词学习的乐趣,摧残了老师们教学的快乐,也使高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弘扬处于尴尬。为了让古文诗词能在日常教学中回归本真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古文诗词教学中,笔者采用快乐学习法,具体尝试如下:
一、快乐诵读
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典文学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领略其音乐美,也能很好地培养语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反之,只能让学生越学越没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诵读方法:
封闭式诵读。现在学生的学习资料多不胜数,在给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不知不觉做了材料的奴隶,结果影响了自己古文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封闭式”诵读就是在学生学新文言文时,将文本从课下注脚和众多的参考资料中剥离出来,只要一篇干干净净的文章,要求学生至少先自读三遍文本:第一遍快速默读,了解大体意思;第二、三遍大声诵读,不明白的地方“连蒙带猜”也绝不能看课下注脚或别的参考资料(笔者又命名此方法是“裸读”)。孔子讲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心中充满疑问时再去参考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学习效果会更好。这种自学式诵读将学生变成一个主动的“我”,既能充分挖掘他们的自学潜能,又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讲解,充分理解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反复大声诵读至熟读。
诵读或讲故事比赛。为了强化学生对诵读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爱上文言文诵读,笔者会拿出专门时间,让他们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形式由他们自己定,可独诵,可分角色对诵,可多人诵,主要比感情的投入、语调的抑扬顿挫,谁声情并茂谁就是胜者;也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形式,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故事讲出来,主要比的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讲述的绘声绘色。每当比赛时,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学生们用分角色诵读法;《鸿门宴》一课则用讲故事的形式,参赛学生感情真挚投入,表演惟妙惟肖,其他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实验效果显著。
吟唱古诗词。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是培养学生古文语感、审美情趣的最美材源。现在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是对它的鉴赏,而笔者认为这种鉴赏能力绝不是单靠讲几个典型的习题解析就能具有的,它是一种靠长期积累沉淀才可能具有的综合素养。同文言文一样,这种素养的养成最初也应该从诵读开始。在学习唐诗宋词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努力改变以前相对呆板的学习方式,除了常规诵读外,笔者试着学习古人吟唱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唱诗。具体方法是:先出示范,如视频播放王菲所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对所学诗歌“裸读”,体味诗的意味,之后可参考相关材料,结合老师的讲解,明确诗的深层意境,然后自己决定用什么样的曲调来演唱,形式也是自定,可独唱,可合吟,也可吟唱结合,结果同学们更是热血沸腾,很多同学能自已配调,也有的同学拿周杰伦、胡斌等流行歌手的曲调进行套唱,场面可谓火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快乐诵读,古文诗歌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日益浓厚,甚至有的学生追在笔者身后问:老师,什么时候再唱诗歌呀?
二、快乐写作
为了让学生对古文诗词的学习上升到新的高度,笔者试着引导学生把平时学到的古文诗词语言精华运用到他们的写作中去。在这项实验中,笔者同样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模范激励,激发兴趣。模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最具鼓动性,特别是他们喜欢的偶像。所以笔者先拿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及词作者方文山作示范,把他们的《本草纲目》《青花瓷》《菊花台》等带有浓郁古典诗词韵味的歌词和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展示给学生看,提示他们:他们能写出如此让人叹服的歌词佳作,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另外,老一辈作家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他们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典雅,韵味无穷。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能倒背《红楼梦》;钱钟书更是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管锥编》足见其国学功力;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语言古雅淳厚,收放自如,用典信手拈来,曲尽其妙。这些生动的范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兴趣,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巧妙点拨,快乐应用。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嗅察传统文化在他们周围的气息,笔者注意在教学中将相关信息与身边生活相联系,比如,名字相联法。作为一个作业,给下列名字找到古典出处:如王朝闻(著名美学家)、南怀瑾(国学大师)、周星弛、任贤齐(两人都是香港演员),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经过讨论查证后,他们找到了答案,分别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史记·屈原列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王勃《滕王阁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当然,也同时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据此,学着从所学的经典文章中起名字,如从《庄子·秋水》和唐诗人虞世南的诗《蝉》中分别取个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名字,有的同学很巧妙地选了“海若”和“疏桐”并解释其含义分别是“要有大海一样广博的见识”和“有疏桐一样的高洁”。再试着给自己的名字找经典来源。同学们更踊跃起来:“高健行”取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奋发,“李鹏飞”取自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的磅礴大气,“任轻扬”取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逍遥……至此,学生们通过亲密接触古典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甚至引发了他们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另外,笔者还举行写对联比赛,老师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谁的对联妙就将其贴到教室内的语文学习专栏中以示奖励。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化的重新认知,激发了他们更浓厚的兴趣。endprint
专题训练,谱写华章。引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更持久地去欣赏并汲取古文精华,使之变成自已人文素养与能力的深厚构成,变成自己信手拈来的文化财富,所以,笔者拿出专门时间让学生进行古文诗词专题写作训练,比如,学习完一单元的文言文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就其中的一个人物或事件用纯文言文形式展开写作;或在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以某诗词韵律写一首古典诗。开始时进行得有点艰难,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不少同学脱颖而出,佳作频现,对发现的优秀文章,笔者积极推荐到校报及相关刊物发表,收获颇丰:谭政同学的诗作《我想站在你的位置》获得第四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此次决赛的最高奖——“恒源祥”文学之星;胡静同学的《叹金陵十二钗组诗》在国家级刊物《诗刊》上发表,任丛同学的《维以不永伤》获得市新年征文大赛一等奖。
三、结语
采用快乐教学法之前和之后,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共110人)中做了对古文诗词学习情感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分别如下:
采用快乐教学法之前:
对古文诗词的情感态度调查
分类 人数 所占比例
很喜欢 7 6%
喜欢 9 8%
不喜欢 59 54%
讨厌 35 32%
采用快乐教学法一年后:
对古文诗词的情感态度调查
分类 人数 所占比例
很喜欢 26 24%
喜欢 50 45%
不喜欢 20 18%
讨厌 14 13%
显然,古文诗词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大大改变了高中语文教学在教授与弘扬传统文化时所处的尴尬处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古文诗词,就得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古文诗词的快乐因子,让他们轻松畅游古典文学王国,快乐吸纳其精华。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将水桶装满,而是将火把点燃。笔者认为也可以说成:教育的本质应是智慧引领智慧,情趣引领情趣,热情点燃热情。通过以上努力,笔者深刻认识到,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传统文化教学来说,如果教师能够真正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进行合理引导,我们一定能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收获惊喜!
(王秋云 山东寿光市第一中学 262700)endprint